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六祖壇經探秘(四十九)

「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佛祖因深修般若觀行而成佛; 六祖惠能亦因實踐般若的深觀而得道,他們在經驗中知道,般若聖道必須從內心從行為,要「知行合一」步步踏實才能見功。「不在口念」,意思是說,若是「心」不真,「行」不實,只是「口念」,如俗語說:「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隨口念念,順口說說,腳不踏實地,心口不相應,那有作用?所以惠能六祖作肯定的教誨:「此須心行,不在口念」。

「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世上糊塗人,或可直稱癡人。「癡人堆雪作銀山」,他把雪作銀山,覺得財富傲人,這還不可愛嗎?印順導師說:「癡如醉如迷,瞋重愛過深」,如醉如迷,像酒色之徒的癡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得伊人憔悴」,像這類如醉癡人,把福慧事業,聖賢功勳亦視為兒戲,那就如入寶山空手回了,多麼可惜!惠能怕在座聽眾,絕不能再執迷不悟,所以才加重語氣,如果「口念心不行」,其後果便徒勞無功,作了等於不作。「如幻」魔術師,用障眼法,無中生有,幻變出來的花草蟲魚,看來好像是真的,其實,只是一個假相,幻而不實。「如化」,如炎熱濕度重的天氣,在高空上出現海市蜃樓的假相;「如露如電」,如清晨草木上的露水,陽光一出現,露水就被蒸發掉了,暴風雨中的行雷,閃電,聲勢霹靂,只有剎那一閃,世上沒有什麼生命比它更短暫的了。崇高偉大的福慧事業,聖賢功勳也像這類如幻如化,如露如電,虛幻不實,豈不是比癡人堆雪作銀山更可笑更愚癡嗎?

    
「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這是惠能進一步解釋。意說如果相反的能作到「口念」又「心行」,心口一如,,心口無二用,融然為一,水乳交融。心口成片,能所雙亡,平等不二,這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境界,這也就是如果能如此觀行,就能如如智契入如如理了,也就是悟入一切法的平等法性了。六祖說:「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如冬天的紐約有時地層風雪交加,低空亦風雪彌漫,只待飛機爬上四五萬公尺的高空才能離開風雪交加的地層和低空,進入萬里晴空的美景,總之,殊勝的般若慧是修行實踐的結晶,絕不是玩世不恭而靠人情關說就輕易取得的優待券。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
         
這一節經文是六祖解釋摩訶的要義,「何名摩訶?」是假設的問題,摩訶是梵文,華文的義譯是什麼?六祖惠能自問又自答道「摩訶」的義譯是「大」。談到大,(一)待小名大,如幼稚園中的小學生,或研究院中的大學生,不論從體力抑知識根本無從對比,故不得不分稱大小。(二)含容大,北大學生知識之廣博。也是小學生所望塵莫及。又如小學生的課程,也都是大學生的經歷,為大學生所含容,小學生無此智力、能力,故不得不分大小。(三)殊勝大,大學生智力雄厚,知識豐富,經驗成熟、殊勝,不論那一方面,無不比小學生超勝,故稱他們為大學生。佛法的經典中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劃分,成佛之道說:「恥有所不知,恥有取不能,恥有所不淨,趣入於大乘。」這是說後來小乘聖者感到福力不厚,智力不大,道力不強而紛紛回歸大乘,終於高昇為大乘菩薩,圓成無上佛果,究竟成佛,可見大的內涵極其廣大深奧。
         
「心量廣大,猶如虛空」,六祖惠能的智慧大義,直指的是心性大義,所以他說「心量廣大」。成佛之道說:「眾生有佛性,理性亦行性」;可見六祖的「心量廣大」,所指的也就是眾生心,也就是佛性。佛性有「理佛性」和「行佛性」。理佛性是一切眾生平等的廣大無涯的理佛性。行佛性卻不是平等的,有差別的。 理佛性,其性如如,「猶如虛空,無有邊際」,無有涯「畔」,但此理佛性猶如礦中之金,與沙石混和,似金非金,難有作用,必須有行佛性來啟發,淘出金沙,除去泥土,經過洪爐烈火的奇巧提煉,使沙石泥土分離,轉成純金,作用就寬廣了,可以「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了。可見「行佛性」異常重要。佛經說:「一切眾皆有佛性」,所指的只是「理佛性」。理佛性可說是人人本具,理佛性如摩尼珠,價值連城的如意珍寶,人人本具,隨身攜帶,須臾不離,但卻始終富不起來,仍然窮困一生,潦倒不堪,這即說明理佛性發生不了作用,所以眾生雖有佛性,卻仍然流浪生死,輪迴六道,沒完沒了。
         
至於「理佛性」就大大的不同了。一旦行佛性出現,就乾坤大轉,一切改觀了。窮子變成富翁,平民作了黃帝,真是小麻雀飛上枝頭變鳳凰了。如小樵夫的盧惠能,因聞經悟道之後,竟搖身一變,入聖超凡,登上六祖的寶座了,這種晴天霹靂,還不令人吃驚嗎?誰令致之?是行佛性的大功大德!
         
行佛性是清潔隊員,把大都會的市容美化,亮麗絕倫清潔無比!行佛性亦是如此,把眾生無始以來所積累的煩惱垢染滌洗清淨,把美妙的福慧和高貴的德行及清淨的善根把自他的身心有關的國土亦使它淨化,而逐一莊嚴起來,如佛經所形容那樣:「以六度萬行之因花,莊嚴無上之佛果」這種福慧事業,可說都是「行佛性」的功課和成果,否則,若是行佛性永遠懶惰不動,一切眾生就永遠沈淪苦海超脫無期了。
         
「行佛性」,行就是修行,也就是隨從佛學,依佛的教義信受奉行,把煩惱習氣,一切惡業清理乾淨,令三業無染,斷德、智德,恩德逐漸圓滿,契入法性,與偉大聖者拉近距離,高登聖域,這如成佛之道所開示一樣,「初以習成性,次以性成習,如是待修習,一切佛皆成」。這也便是六祖惠能所開示的「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的內涵了。
         
「亦無方圓大小,亦無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方圓大小和亦無上下長短」等,這是六祖指顯色形色作比況。世間事物往往有各種不同的形象,如房子有「方」形的,「圓」形的,和「大」房子,「小」房子的差距;同時,有人住在高聳雲霄的摩天「大」廈,亦有人住在狹「小」的草庵。有人生來體態較高,較「長」有人「短」小精幹。「亦非青黃赤白」這是指顯色作比況。如科技發達之後,人們作為交通工具的汽車很考究,很優美,其顏(顯)色有「青、黃、赤、白」的顯色,以上所列的不論是形色或顯色,都只是「名言識所識」的境界, 也都是因緣所生法的短暫不實的物理幻相,這也都是愚癡眾生,癡情所鍾,慧力不足才執著為實我實法的觸媒而造成流浪生死的災難。
         
六祖惠能既然告訴大家,般若慧中所指「大」義,是「量」的「廣大」,是真理領域的東西,根本就大到無外,小到無內,世間上的習慣性「名言識所識」的這類幻相事物所能比況,所能表達,所以特以「無」「非」字的語氣全部否定。如生盲一無所見,你要在他的眼前展現百花齊放的良辰美景哪有可能。
        
 所謂心性實即一切法的平等法性,或簡稱「實相」「實相無相,無所不相」,那有形象可言?是形而上的,證悟乃知的境界, 佛法每每多以「不可思議」為總結。因為那是「凡情莫解,聖智難測的聖賢」境界。

-講於紐約慈航精舍印順導師圖書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