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高舉法中王 ,照灼無邊智慧光」,這是第五首禪詩的前兩句,是稱讚惠能六祖善於觀機逗教,如醫王知醫下藥|知道眾生患的是什麼奇難雜症,施以什麼妙藥,使他藥到病除。惠能六祖也是這樣,更見高明,能透視眾生生的是無明病,必須用般若的空慧,如大光明藏,照見五蘊皆空,使敷天蓋地都受到般若慧光的普照,令無明的陰霾無所遁形,必須逃之夭夭,否則便片甲不留。「惠能高舉法中王」,所指的就是般若慧燈,也是對治「無明」病的妙藥,必定是藥到病除,因為它是「照灼無邊智慧光」,是能所雙忘,空智無礙的大光明藏,是流自悟境,是悟境的等流,這是惠能六祖的高明處。
「啟發愚夫入聖智,悟來頓見覺花香」,這最後的兩句才真正是惠能六祖弘揚般若法門的目的,什麼目的?化腐朽為神奇!地藏本願經說:「閻浮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有時候兇殘如狼如虎;有時其笨如豬如牛;有時其固執如頑石,現在惠能六祖要「啟發」這些其性剛強難調難伏的愚「癡」凡「夫」眾生,都能化凡情契「入聖智」,這是見性明心,超凡入聖的境界。「悟來頓見覺花香」,這句詩是點出惠能六祖所教導的是頓超頓證的法門,是大開圓解,一悟一切悟,究竟悟證,猶如中秋明月那麼圓滿,那麼光明。「覺花」就是般若菩提之花,又燦爛、又光明,滿布清「香」其香無盡,聞者法喜,聞者得益,惠能此舉,何等悲心,何等弘願,可敬可佩!
「淨觀般若見真知,智者愚夫亦不奇」,這是第六首詩的前兩句,這首詩是說明般若智慧的修持不只是令人破迷啟悟,更令人悟入佛的知見之後,能澈見「佛法平等,無有高下」的真諦。「淨觀」就是實踐般若禪修的第一步,保持身心清靜不受雜染,令精神集中,定慧相應,也就是「菩薩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菩薩常在慧,無有不慧時」,若能如此精進,其成果必定是「般若見真知」了,所謂真知,就是真實的般若空慧證悟到實相般若了。到此田地,「智者愚夫亦不奇」,智者是指已見性明心的聖者,智慧了得,不再迷惑了,故稱智者;愚夫即生死凡夫,煩惱原封未動,業障深重,生死輪迴不斷的苦命兒,二者本有天淵之別,今說「智者與愚夫亦不奇」,就是說他們是平等的,沒有差別了,原因是愚夫被般若智慧改造了,愚夫也是智者了,不愚癡了,沒有凡夫了,平等了,所以說他們沒有奇特了。
「佛性如如本不二,只因迷悟乃分歧」。這最後的兩句禪詩,便是解答參差中如何不奇的道理。「佛性」是指出此性,亦泛指一切眾生性,因它的體質很高貴,很稀有,有成佛的可能性而尊稱「佛性」。 若約一切法說,則又可稱法性了。其實,不論佛性也好,法性也好,也都是一切事物的真性、是平等的、永恒的、普遍的,是一體的沒有差別的,所以說「佛性如如本不二」。「不二」就是說它不是對立的兩個東西,而是一體的;「如如」就是如如不動,如心經說:「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也就是說,眾生修行成佛了,佛性仍然那樣,絲毫不會增加;眾生沒有因緣發心修行,仍然輪迴六道,流浪生死,眾生的佛性也絲毫沒有減少 ,是謂不增不減。「不垢不淨」, 是說佛性不論在多麼美好或多麼惡劣的情況之下,佛性不受環境影響,不隨環境之變動。例如凡夫眾生業障深重,一直在生死苦海中浮沈,弄到焦頭爛額,痛苦無邊,眾惡纏身,但其佛性不垢;後來他遇到善緣,他發心修行,福慧圓滿,成佛了,但其佛性也不因此而變清淨了。這便是「佛性如如」的道理。前面提到「不二」就是一體,不是對立的兩個東西。俗語也說;真理只有一個,具有永久性、普遍性、不變性,也即佛法所說的「是諸法空性」,儘管叫佛性、法性、真如,實相等名稱各異,其體則一。也如惠能六祖所悟證的那樣:「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如此奧妙的佛性真如, 原是平等的,顛撲不破的,迷則流轉生死,苦海無邊;悟則福樂無窮,苦海慈航,佛光普照,造福人群!生佛本來平等,生佛所展現的不獨不平等,而且相差得太大了,特別是苦樂差距最是令人扼腕,原因何在?「只因迷悟乃分歧」。佛在悟,眾生在迷,可見是「迷」與「悟」所造成的差距,佛性仍然是如如的、不二的。眾生要不要打破這種局面?惠能六祖之所以第一課就弘揚般若,就是為了要打破這個局面|令眾生轉迷為悟!悟了就不分歧了。
「說空說食俱沈迷,說食糊塗竟自欺」;這是第七首詩的前面兩句,因惠能六祖不滿意世人把修行當兒戲,不真修實學,口說般若而不實行般若;口頭說空,而不觀空破有,求證空性,而批評他們是說食不飽,口但說空,千劫萬世永無見性的希望,徒勞無益!因此,我響應惠能六祖的觀點,才有此詩的附和。
「說空說食」若是只說不行,結果當然只是「沈」淪苦海,「迷」失正道了。「說食糊塗竟自欺 」,說食不飽難道你還不知道嗎?知道不飽還終日說食,這豈不是「糊塗」,豈不是「自欺」是什麼?「空性真如由悟證,未行只說終成癡」,這是最後兩句的總結。「空性真如」是正法、是真理,必須修習嚴密的空觀,澈底的透視,才有究竟悟入的可能。若只是空口說白話,根本沒有修行實證,明心見性的成果難道會從天上掉下來嗎?這不是癡人說夢話是什麼?所以才有「未行只說終成癡」的感嘆!惠能六祖的苦口婆心,不想令座前的廣大聽眾再踏一般人的徒勞無功的覆轍,才說了重話,以資警惕!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高登彼岸駕慈航,幸入華堂覲法王;
般若迎來無盡福,安祥歡聚在家鄉。
假情假意非真修,竟把人生作夢遊;
六道輪回業作主,牛頭馬面度寒秋。
心行口念相應修,心佛眾生樓上樓;
福慧莊嚴觀自在,方祈如願慶豐收。
心行口念為真修,法性如如秋復秋;
澈底窮源深莫測;登峰造極喜同遊。
性海無邊不可窮;潤來萬象如春風;
離言絕議難相比,證了福花開滿叢。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這節經文是惠能六祖當年對刺史諸君善信等繼續講說般若智慧的要義,為了引起聽眾的注意力,而叫一聲「善知識」!亦如顯淺的現代的稱呼「各位聽眾」一樣, 前面也曾提到惠能六祖尊稱善知識,有嘉許,有勵志之深意,意思是說在座的各位聽眾,都是崇尚智慧,實踐慈悲心行的好人,所以稱為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意思是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的七言,只是梵文的音譯,不能依文解義,如「南無佛」也是梵文音譯,若依文解義,以為「南方無佛」只有東方西方北方才有佛,那就鬧笑話而造成「三世佛冤」了。那麼「摩訶般若波羅蜜」是什眾涵義呢?惠能六祖解釋說「此言」就是我國的語「言」文字的「摩訶般若波羅蜜」是「大智慧到彼岸」,摩訶華文「大」,般若華文「智慧」,波羅蜜華文「到彼岸」。綜合的說就是「大智慧到彼岸」,這類真理和這類智慧的語言,為偉大的佛祖在高深的禪觀中究竟證悟和開示的語言,也是惠能六祖實踐中的親切體證到的心得,發現到世出世間的真理,也只有智慧能當此大任,依之修行實踐,確能有此能耐,能如願以償,能勝任愉快,能究竟完成。因為人生到處闖禍,闖到同歸於盡,闖到生死輪迴,闖到萬劫不復,過在糊塗,過在沒有智慧,結果才會顛顛倒倒,到處闖禍,自害害他,不知量力。現在福緣善慶,親切手握大智慧燈,朗照無餘,前後左右,四維上下,橫遍十方,無所不照。見機而行,不專作糊塗事了,如怒海狂潮中,登上慈航,一帆風順,到彼岸了。
-講於紐約慈航精舍印順導師圖書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