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品第二
慧能高舉慧燈,引導歸航(宣示般若要義)
次日,韋史君請益,師陞座告大家曰:「總淨心念般若波羅密多!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密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巍巍般若鎮華堂,萬象森羅大吉昌;
為使人間添福澤,更祈塵世無滄桑。
般若慈母懷聖胎,寧香聖崽惠然來;
德高望重聖賢輩,活潑天真嬉寶台。
般若慈母懷聖胎,如來佛子湧蓮台;
蓮池海會聖賢眾,勝會難逢滾滾來。
最尊最貴覺中王,苦海迷航靠慧光;
突破朦朧諸黑暗,安全穩健回家鄉。
惠能高舉法中王,照灼無邊智慧光;
啟發愚夫入聖智,悟來頓見覺花香。
淨觀般若見真機,智者愚夫亦不奇;
佛性如如本不二,只因迷悟乃分歧。
說空說食俱沉迷,說食糊塗竟自欺?
空性真如由悟證,未行只說終成癡。
六祖壇經的第二品的總目稱「般若品」,般若義譯智慧,惠能六祖的發跡即來自般若智慧。惠能在「行由品」中即曾經坦誠地說到他生來命苦,,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落於嶺南,作新州百姓,父又早亡,母子相依為命,靠賣柴為生;於賣柴次,見客戶大老闆誦金剛經,惠能一聞經聲,「心即開悟」,這點從表面看,惠能只是發跡伊使,只是初悟,其實是頓超頓悟,茅塞頓開,超凡入聖了,已轉凡愚為聖智了,而且聖智的微妙,聖智的甜頭他已經嚐到,所以才汲汲要尋找客戶老闆的師父-五祖這位高明宗師來幫他證明一下,自己因聞經而開悟的境界,雖說是奧妙無比,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這類聖景與宗師,所見的是否同一鼻孔出氣?如貧人得寶,因無經驗,不知道是真寶抑是假寶?最好能有位專家來證實一下才比較放心,這是惠能當時的心態。如五祖到米坊問惠能:「米熟也未」?惠能答道:「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由他們師徒問答的言語中,就可明白惠能當時客戶聞經就已頓悟了。可見惠能是發跡於金剛般若。後來他師父五祖弘忍上人也以金剛般若經作證明,傳授的也是以金剛般若為傳家之寶,故惠能六祖的壇經開題,除了以「行由品」說明他發跡的因緣,及拜師學藝,接法逃難受苦,及苦盡甘來出山弘法的經過來個詳細的說明,讓大家有個明確的瞭解,我把這一「行由品」及至第二品就作為「正宗分」,同時地開宗明義,便是「般若品第二」,那也是所來有自的了。
這從世俗的人情說,惠能開宗明義就講般若,這是「飲水思源」。因為惠能入聖超凡來自「般若」。「般若」猶如惠能的生母。惠能是般若家中的「寧香兒」,高貴得很,簡直是金枝玉葉了,如他的師父五祖弘忍大師悉心照顧,不敢大意,步步為營,愛護有加,就可想而知的了。而事實上惠能也因開悟之後才深深地體驗到諸法門中,亦唯有智慧才能斷煩惱,亦唯有智慧才能得解脫。般若智慧不獨是惠能的生母,也可以說是三乘聖眾的生母;同時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生母。般若有如此關鍵性的重要性,所以他開宗明義就首先闡揚般若的要義。我在壇經的探密中也隨喜功德,而特別標出:「惠能高舉慧燈,引導歸航」。「慧燈」就是般若的智慧明燈,像面對在茫茫人海的生死長夜中的迷航者,得到惠能六祖的慧光寂照而安全地穩健地回到家鄉!可見惠能法筵弘開,開宗明義就「宣示般若要義」,不是無因了。
「次日,韋使君請益」,次日依我推測,應該是聽聞了「行有品」之後的第二天,刺使韋君再陪同廣大的信眾,向惠能六祖殷勤請求開示法要,使法延座下的普羅大眾同沐佛光,同霑法益。因為說法的法王惠能是得道高僧,又是禪門繼承法統的六祖,因緣是多麼殊勝,多麼稀有難逢,所開示的教法,又是無比的幽玄奧妙,同時又完全是由其法性海中流出,為古今聖賢的法海等流,,太殊勝了,真是千生罕遇,萬劫難逢。刺使韋君,他是當代地方上最高的官員,憑其地位、聲望、常識,由他出面代表廣大民眾虔誠請法,那是最適宜不過的了。
佛陀時代,每次的隆重法會,佛陀世尊開講每部重要經典,幾乎都有一位當機眾的代表出來請法。如金剛法會以須菩提尊者為代表出來提問請法;如楞嚴法會則以阿難尊者為當機代表。而六祖則以地方官員韋史君為當機代表,那就再恰當也沒有的了。
「師陞座告大眾曰」,這是表示六祖惠能大「師」,大慈大悲,有求必應,因應韋史君的誠心求法之後,隨即「陞」上講壇,高登法「座」而「告」誡聽法的廣「大」群「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是般若法門的總綱,六祖提出般若品的總綱,這是提綱挈領,如網之綱,衣之領,凡事只要抓住綱領, 一切就有條而不紊了。「
般若」與「菩提」都是梵文,義譯都名「智慧」,不過如果嚴格點說:「因地」稱「般若」,「果上」稱「菩提」。也就是說,在因地上還在修行未證果時,稱「般若」。俟修行的功夫到家了,成正果了,小菩薩成為大菩薩或老菩薩,此時不稱般若而稱菩提了,因此,後來的大德也稱菩提為老般若。「波羅密多」亦是梵文,義譯「事究竟」或「到彼岸」。事究竟就是約所有菩薩行者,凡是自利利他的一切福慧有關的公益事業,都究竟成辦,成果輝煌,已無缺陷,謂之事究竟。「到彼岸」約煩惱生死說,未修行時,被煩惱所束縛,生邪見,造惡業,果報現前,流浪生死,苦海無邊,永無了期;現因修行般若智慧,截斷了煩惱,超越了生死苦海,高登了涅槃彼岸,苦海已不再沈溺,生死解脫了,因此稱為到彼岸。總之,不論事究竟也好;到彼岸也好,都是「般若波羅密多」的內涵。「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摩訶」也是梵文,義譯「大」。摩訶般若即是究竟般若,或大般若,為大菩薩或老菩薩所證的果位,那是菩提般若,或老般若。六祖惠能開宗明義就要在座的全體聽眾「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淨心」也即誠心念,心無雜念,一心不亂地念,才叫淨心念,內心清淨得猶如萬裏晴空,陽光普照,什麼雜念、染念也沒有,這樣念法才能與「摩訶般若波羅密多」相應,也才能實現「一切事究竟」和「到彼岸」的輝煌成果的可能,否則,便緣木求魚了。因為不論誠心也好,淨心也好,這類功課都是先來個心理衛生,因為我們凡愚之輩,污染太多,太厚了,若不先來個刮垢磨光的洗刷工作,如承接甘露的杯子,若是杯子未扶正,或是破杯子,或杯內有毒,在這種情形之下,縱使佛祖普施甘露,你也未必能承接得到,因若是有毒的杯子,縱使承得滿杯子的甘露,但甘露已受污染,有毒了,這種有毒的甘露有用嗎?六祖慈悲顧慮周詳,為了保險,為了萬無一失,所以先及來個共同的、安全的衛生工作!六祖提到「念」字,這也值得留意,因為念不是口念,而是意念。因為口念只有聲音,若是妄想紛飛,雜念滾滾,想入非非,心口並不相應,如俗語說:「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這種念法,便毫無意義了。六祖所開示的念是意念,句句聖號-佛號法號,不念則止,凡有動念,必與心口相應,相扣嚴密,如唯識論所說:「云何謂念?於曾習境,明記不忘為性」。可見六祖惠能要當前在座的聽眾,專注「般若法要」的修持也是如此,必須嚴淨身心,明記不忘的憶念「般若波羅密多」方祈有濟,方祈身心相應,深入法海,同霑法益,同沐佛光。
「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復云」,便是六祖開示時要求各位聽眾淨心憶念受持般若波羅密多之後,「復云」就更進一步,要詳加解釋。「善知識」是六祖慈悲對聽法的弟子們給予祈安祝福,也等於給弟子們摩頂授記了,因聽聞正法之後,若能捨惡向善、除邪歸正,體證真如法性,轉成正知正見的善知善識,並且是自行化他的大善人,大菩薩了,而不再是庸凡之輩了,所以稱他們為善知識,那不是恭維,而是對於聽眾志在鼓勵,志在摩頂授記祝福!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菩提與般若二法,在佛典中同譯智慧,只是菩提是老般若的尊稱了;般若是嫩般若,如老師與學生的差距。菩提是已證聖果,才稱老般若。尚在因地,尚在修行,未證果位,而稱嫩般若。六祖說不論果上「菩提」的老菩提也好,抑是尚在修行階段,尚未證果的幼稚般若智慧也好,「世」間上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也即人人「有之」,無所欠缺,如自家寶藏,但為何世間上的一切眾生,始終無緣受用?答案「只緣心迷,不能自悟」,心迷,此即暗示,即因人心為色聲香味觸等五欲所迷,也即是眼為色迷;耳為聲迷;鼻為香迷;舌為味迷;身為觸迷。外在的妙色、妙聲、妙香、妙味、妙觸所迷惑,糾纏不清,擺脫不了,不僅是可愛可樂的令人如癡如迷的對五光十色的外境的引誘,加上內心上糊塗極點,衝動不已的貪咧、瞋咧、癡咧等的這一群不知安分守己的惡棍、流氓的鼓動之下,有了這麼多的迷網重重的惡「緣」圍繞,所謂「不能自悟」的苦命兒就不是無因了。「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這是六祖假設的方案,環境如此惡劣,有沒有改善的可能?有,如果有緣遇到「大善知識」如六祖這樣千生罕遇,萬劫難逢的宗師級的曠世高人來開「示」,來教「導」,因而開慧眼,「見」真「性」,解圍,得救了。但這談何容易,不知幾生修來才有此福氣!
-講於紐約慈航精舍印順導師圖書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