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峰長老網站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忙了農耕作筆耕
忙了農耕作筆耕,鋤來心地種心田;
世間喜育無明草,我守家風教亦禪。
出家人的山居生活,必然想到一年之計在於春,所以一見寒盡春回,「溶了雪花見春花」,就想到古禪師的悟道詩:「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回頭折取梅花嗅,春到梅枝已十分」。春像人那樣也會老化,春來了倘若不及時掌握,不及時努力耕耘鋤田下種,俟春老之後,就不見春花,見落紅遍地了。
閱讀更多 »
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六祖壇經探秘(五十八)
「堂皇慧眼開圓解」,迷才陷入黑霧之中,不見天日,如爬蟲老鼠,蠢蠢蠕動,現在開悟了,已是「堂」而「皇」之的七尺昂藏的大丈夫了,特別是智「慧」之「眼」啟發了,頓「開」了,再也不怕愚痴黑暗的迷霧為害了。「圓解」就是對世出世間的一切事理因果無不圓滿通達,「圓」融理「解」,明心見性,得道了,可以與聖者同起同坐。所以說:「彼岸高登怖惡魔」,「彼岸高登」,「彼岸」是指佛國淨土,「高登」,由於在因地修行時,是一介生死凡夫,卑微的很,証了果位超凡入聖,猶如麻雀子,飛上枝頭變鳳凰了,卑微的凡夫,突然升級變聖賢了,所以稱為高登。作者的用意正是祝福大家,願大家都能於六祖的高舉慧燈下,都能破迷為悟,聖域高登,登上選佛場,都能「心空及第歸」了。
閱讀更多 »
六祖壇經探秘(五十七)
「愧對倫常豈似人」,一個正常的人,應該是仰不愧天,俯不怍人,正直可靠,光明磊落,如果「對」於「倫常」道德都不願遵守,那就愧對良知,有損德性,此類人當然就不「似人」了。若是一個修行人竟也如此墮落,那就不足掛齒了!
閱讀更多 »
六祖壇經探秘(五十六)
「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這是六祖指出世俗的病態。「世人愚」痴,沒有慧根,對於真理「迷」不了解,根本不知「不見」什麼叫做「般若」,又歡喜吹牛,空「口說」如何地勇猛精進修行「般若」。如果他真的如他吹牛的真修般若,那他就應該是通家、智者了,可是他內「心中」的貪瞋痴原封未動,滿肚煩惱,滿肚草包,經「常」是一介「愚」夫俗漢,不肯力爭上游,才永無超生之日!還敢時「常」誇口「自言我修般若」行!「念念說空」,其實,空就是「是諸法空性」,或「是諸法空相」,乃是「實相般若」的內涵,是要切實修持體証才能有所受用,如世上的山珍海味,必須切實享用,吸取營養,才能健康長壽,若只是口說美食,何能濟事!修持般若的殊勝法門,更要認真,更不能兒戲馬虎!世人無此慧根,只是口頭上「念念說空」並「不識」不知「真空」理性為何物,在這一代宗師的殊勝因緣之下,真是千生罕遇,萬劫難逢的時機中交臂錯過,委實太可惜了,難怪六祖深為感嘆了!但究竟了解什麼是般若?「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六祖惠能,依其親証的境界,從法界等流中湧出,意思是說在聖者的心証中,
所謂「般若」是「無形」狀,和無「相」貌的,很難依樣畫葫蘆,給你指出青黃赤白的顏色和長短方圓的形狀,究竟什麼是般若?六祖的答案很簡單,「智慧心即是」,智慧心就是眾生的清淨心。智慧是明燈,明燈能破除黑暗;智慧朗無迷,智慧能指示迷津!成佛之道說,「般若波羅密,最尊最第一,解脫之所依,諸佛所從出」,「般若波羅密」是梵文,義譯:「智慧事究竟,智慧到彼岸」,意思是說一個修行者,若是凡事都以智慧的光明燈為導航,結果便無事不究竟圓滿,無事不澈底成功。智慧猶如一艘慈航,渡過苦海狂潮,安全高登彼岸。智慧如寶劍無堅不摧,無難不克,否則,怎會推崇到「智慧事究竟,智慧到彼岸」。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更推崇為「般若波羅密最尊最第一」這是說沒有什麼法門比它更崇高、更圓滿更究竟的了。而且是「解脫之所依,諸佛所從出」,解脫之所依便是指出要結束六道輪迴的苦難,超脫生死的苦海,非智慧莫屬,也就是說沒有智慧不能了生死,沒有智慧,不能得解脫,所以說,智慧是「解脫之所依」。「諸佛所從出」,這是說,智慧是一切眾生的救世主,是眾生的苦海慈航,成佛之道所展示的「諸佛所從出」智慧的任務更崇高更偉大了,為什麼?因為智慧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生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般若智慧的寧香兒,智慧還不夠崇高偉大嗎?可見六祖惠能的訓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那是聖賢的語言,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若作如是」信「解」而依教奉行,「即名般若智」了!
閱讀更多 »
六祖壇經探秘(五十五)
性海如如自本真,凡塵超越幻中身;
國王假冒偽君子,愧對倫常豈似人。
二六時中念不愚,行深般若是真吾;
慧光朗照陰霾散,佛聖扶持德不孤。
妄念不生般若生,春風驟至花敷榮;
無形般若慧心是,悟証菩提覺有情。
滿口說空不見空,盲夫不解太陽紅;
自言般若常修學,實是糊塗顛倒中。
閱讀更多 »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六祖壇經探秘(五十四)
「空生大覺法藏中,點點海漚難立功」,這是第三首禪詩的前兩句。因六祖在經文中指出天文地理、山河大地、草木叢林,以塵世虛空大無比倫,且能含容一切來比況一切眾生的明自本性,見自本心的看來無形無相的心性的體性和妙用,更廣大、更含容,因此,我引証楞嚴經的:「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的經句來作見證。
閱讀更多 »
六祖壇經探秘(五十三)
「若見」社會上,或「一切人」群中有「惡」的與「善」的人,須知他們都是業感緣起的產物,僅是世俗假有,只是短暫的出現,短暫的存在,如春花的花謝花開;如彩霞的霎時出現,霎時消失!修行般若波羅密的觀行者,當以慧光明照,「盡」量悉「皆」在這類觀景上「不」可因美好而動貪念而執「取」;也「不」可因它不好而動憎念而「捨」離。須知不論取與捨抑愛與憎,都是邪念、惡念,都是障道因緣,摧殘善根,破壞福慧事業的阻力,而事實上這一切現象,都是陽燄或海市蜃樓的幻象,無貪可貪,無憎可憎,可貪可憎,如海漚,如夢境,猶如春夢了無痕,有什麼可取可捨,可貪可憎?翳者見空花,六祖是明眼人,見到晴空萬里,不見空花亂墜,所以特別提醒聽眾,不可執著取捨。「亦不」可「染著」,染著便是愚癡,「癡如醉如迷」,如果一個人對於人或物如果沈醉到如癡如迷,這人就太可悲了,如酒徒癡酒,爛醉如泥;賭徒癡賭;傾家蕩產;色徒好色,溫柔鄉便變成英雄塚了,總之,這是歧途、險坑,不可貪著,不可引生愛憎,「亦不染著」,也就是不可癡情迷戀。「心如虛空」那樣
,晴空萬里,能夠無阻無滯,無罣無礙,寬廣、含容,「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閱讀更多 »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