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六祖壇經探秘(五十八)

「堂皇慧眼開圓解」,迷才陷入黑霧之中,不見天日,如爬蟲老鼠,蠢蠢蠕動,現在開悟了,已是「堂」而「皇」之的七尺昂藏的大丈夫了,特別是智「慧」之「眼」啟發了,頓「開」了,再也不怕愚痴黑暗的迷霧為害了。「圓解」就是對世出世間的一切事理因果無不圓滿通達,「圓」融理「解」,明心見性,得道了,可以與聖者同起同坐。所以說:「彼岸高登怖惡魔」,「彼岸高登」,「彼岸」是指佛國淨土,「高登」,由於在因地修行時,是一介生死凡夫,卑微的很,証了果位超凡入聖,猶如麻雀子,飛上枝頭變鳳凰了,卑微的凡夫,突然升級變聖賢了,所以稱為高登。作者的用意正是祝福大家,願大家都能於六祖的高舉慧燈下,都能破迷為悟,聖域高登,登上選佛場,都能「心空及第歸」了。

修般若行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勤修懶惰分雲泥,煩惱菩提有高低;
  生佛若求平等性,大鵬立志勝籠雞。

「善知識!」六祖一路娓娓而談,談的都是般若空慧上的明心見性的妙理,既深奧,又玄妙,加上他老一路談來,像祖父與兒孫談家常,又一路叫著兒孫的名字,多麼親切,多麼溫馨,真是法喜充滿,興味無窮!「迷人口念」,六祖所指的「迷人」,就是一般顛倒眾生,對於奧妙的般若法門,不作難遭難遇想,不莊嚴對待,只是隨隨便便,口頭上隨便說說,隨口念念,心不在焉,如俗語說:「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這種心口不相應的念法,有用嗎?當然沒有用,如果有用,六祖也不會稱他們為「迷人」了。「口念」就是心不相應,心不配合,空洞得像儒者所說那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這是白視、白聽、白食,有用嗎?「當念之時,有妄,有非」。當念之時,就是當他們稱念般若之時,內心上充滿了顛倒「妄」想,心不清淨,不專一,胡思亂想,想入「非」非,這種念法當然是徒勞無功了。反之,「念念若行」「念念」即心口相應之念,「若行」,意思是說,若是口念如果與修「行」相應,這也就可說「是真性」了。也就是與「真」如法「性」相應的修行了。「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悟此法者」,就是說你若對於此種教法,明白了,不迷惑了,進而深入體悟了,這樣來體「悟此法者」就是如如智,証如如理的「般若」正「法」了;進而依其教誨,實踐「修此正」法的「行者」也就「是」正確的「般若行」了。

佛法的實益必定是解行並進的,有解無行,猶如說食數寶,無有實益,有行無解,盲修瞎練,歧途危險。六祖慈悲,提出警告,「不修即凡」,意思是說:如果頑冥不靈,不肯回頭是岸,不肯依教「修」行,你將終身流浪生死,永作三途六道的遊客,永遠是一介苦海無邊的下「賤凡」夫,佛國淨土,永無福份。反之,若是一旦在暮鼓晨鐘中,迷夢驚醒,動「一念修行」之心,自「身等佛」,這也等於說本無天堂地獄,天堂是人造的,「一切為心造」,天堂地獄的出現,實是人心向背的反應,人心向善,出現天堂的境象;人心向惡,出現地獄的境象。例如一個打家劫舍的強盜,看中那一家富豪,他的呆念一動,這個幸福的家庭立即就變成地獄了,說不定不只是這家人卻成為地獄的陪祭品,強盜的運氣如果不好,他本人也是這地獄裡的受苦者。這是人心向惡的後果;反之,若是人心向善,如佛弟子中的五百強盜,因遇到佛,動了善念,放下屠刀,結果五百強盜,立即變成五百阿羅漢,成為五百聖人,只是一念之善,地獄變成天堂了。

六祖說:「一念修行,自身等佛」,一念修行,就等於動了一毫之善,雖是最少的善念,卻取得最大的成果,「自身等佛」,雖是一介生死凡夫,但自身已躍昇到與十方諸佛一樣平等了。如六祖惠能聞經開悟之後,與他師父弘忍大師平等不二了!因為他明心見性之後,世間上對立的人我是非的差別相破除了,圓証了一切法的平等性,智者所見皆同,一切的一切,拉近拉平等了,老師學生平等,眾生與佛也平等了,所以六祖說「一念修行」,其實是修行證果之後,才真正是「自身」與「佛」平「等」了,正如六祖所說那樣,「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因為心性的平等法中,如晴空萬里,陽光普照,那來雨雪風霜,你長我短,你有我無的鬥爭的塵埃可以汙染,所以說「何處惹塵埃」!

六祖惠能,真是婆心太切了,還怕他們不能領悟,於是再親切地叫聲聽眾:「善知識」!就再來討論迷悟問題,他說「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意思是說:如果你切實修學般若行,並行之有功開悟了,明心見性了,成果輝煌,超凡入聖,愚痴「凡夫」再不愚痴了,成「佛」了;同時「煩惱即菩提」了,像夜幕揭開,變黎明了,旭日東昇,陽光普照了。為什麼?「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關鍵在迷悟,彈指間事。也便是「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著境便是愚痴無知,看不破,放不下,於是到處執著,到處留情,也就到處闖禍,禍根深埋,因而不造業,不流浪生死苦海就不可能了。反之,「後念離境即菩提」,後來之所以能夠離境,因為智慧出了曙光,知道多采多姿的都是幻境,看破了,放下了,與塵境脫鉤了,不執著了,破妄執證菩提了,迷悟造成咫尺天涯,天涯也只是咫尺,何用掛齒,重點是應該破迷取悟!

我對此不免發生感慨,曾作了一首禪詩,也順此作個交代,以免有負眾望!

「勤修懶惰分雲泥」,這是此詩的第一句,世上許多豐功偉績,每因精勤而成功;懶惰而失敗!印公導師的成佛之道裡曾經說到:「懈怠為定障,信勤等對治」,這是禪定的豐功偉績,是勤修禪定的成果;懶惰是禪修的最大障礙,精勤修學,成功在望,懶惰不修,永無成功的希望!佛法對於這類惰漢懶蟲,常用信根、精進根等來對治,給他們打氣、鼓勵,增強其信心、活力,使懦者立,頑者智!儒者的古書中也有「業精於勤荒於嬉」的激勵語。

「勤修懶惰分雲泥」,白雲自在無礙,遨遊天際,多麼逍遙自在,無掛無礙,多麼寫意,而且高高在上,令人艷羨;泥在地下,多麼汙穢,給人蹂躪,多麼下賤,令人卑視、討厭!因此「分雲泥」,就是給人評價其身分地位,何者高貴,何者下賤,一望可知。最可怕是迷悟不分,但聖凡是其分野。精進勤修者,破迷啟悟,高登聖域,浩浩蕩蕩領眾,遨遊於佛國淨土,煩惱盡斷,生死解脫,福樂無窮,逍遙自在;如閒雲野鶴,翱翔天際!反之,懶惰的生死凡人,愚痴無知,業障深重,滿身罪惡,三途八難,六道輪迴,苦海無邊,如籠雞待宰,永遠不見天日,超升無期,這種雲泥之分,差距太大了,不只是貴賤問題,也是苦樂問題,簡直難望其項背,難以正比了。

「煩惱菩提有高低」,「煩惱」與「菩提」,根本是兩個世界,兩個領域,淨穢不同,苦樂不同,智愚有別,因緣福報各春秋,根本無從比擬,何只有高低?差別處多著呢!例如凡夫眾生,在煩惱的惱亂和相害之下,起種種惑,造種種業,就必須隨業受報,永生永劫沉淪苦海,無有了期!正報身受有業力的支配,多病多痛,無福無德無能下賤不堪;依據的生活物資,貧窮困苦,生活環境到處天災人禍苦不堪言,相反的,例如發了菩提心,修了菩薩行的禪修者,煩腦斷盡了,業力也清還了,明心見性之後,果證菩提了,「轉凡胎換仙骨」,得了福報身。例如正報身福大慧大福慧莊嚴,不但福慧了得,亦悲願弘深,雲遊佛國淨土,舉手攀談皆聖賢,不但正報莊嚴,依報亦莊嚴,所住的高樓大廈及山河大地皆是七寶所成,高貴無倫,豪華無比,而同住同遊的社會人群,皆是聖流,和樂相處,相親相愛,無災無難,多麼幸福,多麼快樂,令人艷羨!

-講於紐約慈航精舍印順導師圖書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