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六祖壇經探秘(五十六)

「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這是六祖指出世俗的病態。「世人愚」痴,沒有慧根,對於真理「迷」不了解,根本不知「不見」什麼叫做「般若」,又歡喜吹牛,空「口說」如何地勇猛精進修行「般若」。如果他真的如他吹牛的真修般若,那他就應該是通家、智者了,可是他內「心中」的貪瞋痴原封未動,滿肚煩惱,滿肚草包,經「常」是一介「愚」夫俗漢,不肯力爭上游,才永無超生之日!還敢時「常」誇口「自言我修般若」行!「念念說空」,其實,空就是「是諸法空性」,或「是諸法空相」,乃是「實相般若」的內涵,是要切實修持體証才能有所受用,如世上的山珍海味,必須切實享用,吸取營養,才能健康長壽,若只是口說美食,何能濟事!修持般若的殊勝法門,更要認真,更不能兒戲馬虎!世人無此慧根,只是口頭上「念念說空」並「不識」不知「真空」理性為何物,在這一代宗師的殊勝因緣之下,真是千生罕遇,萬劫難逢的時機中交臂錯過,委實太可惜了,難怪六祖深為感嘆了!但究竟了解什麼是般若?「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六祖惠能,依其親証的境界,從法界等流中湧出,意思是說在聖者的心証中,所謂「般若」是「無形」狀,和無「相」貌的,很難依樣畫葫蘆,給你指出青黃赤白的顏色和長短方圓的形狀,究竟什麼是般若?六祖的答案很簡單,「智慧心即是」,智慧心就是眾生的清淨心。智慧是明燈,明燈能破除黑暗;智慧朗無迷,智慧能指示迷津!成佛之道說,「般若波羅密,最尊最第一,解脫之所依,諸佛所從出」,「般若波羅密」是梵文,義譯:「智慧事究竟,智慧到彼岸」,意思是說一個修行者,若是凡事都以智慧的光明燈為導航,結果便無事不究竟圓滿,無事不澈底成功。智慧猶如一艘慈航,渡過苦海狂潮,安全高登彼岸。智慧如寶劍無堅不摧,無難不克,否則,怎會推崇到「智慧事究竟,智慧到彼岸」。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更推崇為「般若波羅密最尊最第一」這是說沒有什麼法門比它更崇高、更圓滿更究竟的了。而且是「解脫之所依,諸佛所從出」,解脫之所依便是指出要結束六道輪迴的苦難,超脫生死的苦海,非智慧莫屬,也就是說沒有智慧不能了生死,沒有智慧,不能得解脫,所以說,智慧是「解脫之所依」。「諸佛所從出」,這是說,智慧是一切眾生的救世主,是眾生的苦海慈航,成佛之道所展示的「諸佛所從出」智慧的任務更崇高更偉大了,為什麼?因為智慧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生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般若智慧的寧香兒,智慧還不夠崇高偉大嗎?可見六祖惠能的訓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那是聖賢的語言,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若作如是」信「解」而依教奉行,「即名般若智」了!


「續談般若要義」的這節經文已如上略為解釋,現在接著要把我對這節經文的觀感所作的六首禪詩也來個解釋以便了卻一段公案了。

「法性圓融路路通,心靈淨土太陽紅」,這是第一首禪詩的前兩句。禪詩所談的是形而上的心性問題,因六祖透露的是聖者的法界等流,是聖智而不是凡情,凡情無此境界。六祖一開宗明義即開示,「一切般若智」包括文字般若智,觀照般若智,抑實相般若智,嫩般若智或老般若智,總而言之「一切般若智「皆從」深觀「自性而生」,也就是說要從「如如智觀如如理」才能逐類旁通,絕對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所以六祖強調「不從外入,莫錯用意」便是不可表錯情,會錯意,以免不吃羊肉惹一身羶了。果能如此通達,「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了。「法性圓融路路通」是說六祖展示法界等流的本地風光,一切般若妙智竟如春花怒放,蓬蓬勃勃,鬱鬱蔥蔥,這不正是「法性圓融路路通」的境界嗎?「心靈淨土太陽紅」,眾生的心靈被洶湧的煩惱烏雲和無邊的罪業的阻滯,才苦海沈淪,不見天日,今遇勝緣,若能行深般若,慧光煥發,也如六祖那樣,真性自用,法界等流,一真一切真,晴空萬里,「心靈」轉成「淨土」,煩惱罪業的陰影消失,慧日佛光交輝,淨土風光燦爛不盡,這不是「心靈淨土太陽紅」嗎?

「無牽無罣隨來往,般若洪鐘振瞶聾」,這是此詩的最後兩句,主要是展示般若的成果,因為體證般若理體之後,已是身心脫落,脫落身心,脫凡胎換仙骨了,所以才能「無牽無罣」自由自在,如閒雲野鶴,「隨」心所欲,天南地北,「來往」不拘,多麼美滿,多麼幸福!「般若」是智慧,智慧如明燈,能驅馳眾生的無明黑暗,般若智慧也如洪鐘,能突破眾生的生死迷夢;瞶是眼無目睛,就是盲人,不見天日;聾是聽覺發生故障,此詩所指的瞶聾是暗示有些人,對倫理道德的善行視若無睹,如盲似啞;也有些人對於聖賢的教誨,佛法的經典,不信不聽,猶如聾人。若是般若深觀的修行者,從如如智親証了如如理,般若智既如明燈,也如洪鐘暮鼓,劃破夜空,警起愚痴的庸夫,豁然醒悟,般若慧的妙用確是如此。

「般若光明自性生,猶如冰雪最晶瑩」這是第二首詩的前兩句,般若光明自性生,不是別的,是直指實相般若的大光明藏,是真理的核心,若無實相般若的核心,不可能爆發般若慧海的大光明藏,所以點出其光明智慧是「自性生」。自性生的不論能生的智,或所生的理都是晶瑩剔透,不受污染,所以說:「猶如冰雪」那麼「晶瑩」、那麼聖潔。

「清清淨淨離污染,萬里山河萬里情」這是第二首詩的最後兩句,是強調實相般若的特性和妙用。般若心經的「是諸法空相,不垢不淨」就是指此。所為實相般若,不論在聖在凡或任何環境之下,絕不同流合污,絕不因淨而淨,因垢而垢,所以說不垢不淨。他的特性永遠是「清清淨淨離」諸「污染」。其悲心、其宏願的大功大德,不論是成熟眾生,抑係莊嚴淨土,也必定是「萬里山河萬里情」,這是般若光慧的妙用,世界之大,山河之廣,他的慈悲心,救濟面積就有那麼大那麼廣,所以說「萬里山河萬里情」,這情是對眾生的關愛悲情,以智化情的道者情。不是凡情之情了。

「性海如如自本真,凡塵超越幻中身」,這第三首詩的前兩句,「性海」就是一切法的平等「性」,大如法「海」汪洋,無邊無表,無涯無際,才以大海作形容而稱「性海」。「性海如如」,這是形容法性大海,是不生不滅,如如不變,寧靜無波,不同其他的緣起法,隨著因緣或生或滅,而一切法性,清淨無染,不生不滅,所以稱作「性海如如」「自本真」的提示,便是確定是真理的名牌,不是外來的,或冒充的,指出是來自本真,是嫡系的真如實相,一點也不假。「凡塵超越幻中身」,凡塵即生死輪迴中的凡夫眾生,因般若慈航的力量,超越了茫茫苦海,究竟到彼岸了,是超凡入聖的自由自在的聖人了,所以說「凡塵超越幻中身」即不再是虛「幻」不實的庸凡「身」了。

「國王假冒偽君子,愧對倫常豈似人」這是第三首禪詩中的最後兩句,因六祖在經文中提到「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這是批評把修行空義當作化裝品,不是真修實踐,只是假修,這類人「恰似凡人」|即一介平民老百姓,卻厚顏無恥「自」己冒「稱」是萬歲爺大「國王」。還來黃袍加身,就作了高高在上的皇帝,好威風啊!六祖認為這種人是偽君子,「終不可得」,是假冒的,可恥!沒有資格作六祖宗師的門人,所以六祖來個否定「非吾弟子」!我的禪詩也附和六祖的觀感,才有「國王假冒偽君子」意思是說:假冒國王的人,連世俗社會上最起碼的好人都不夠資格,像地痞流氓,不是好人,是假冒好人,是偽君子。

 -講於紐約慈航精舍印順導師圖書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