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六祖壇經探秘(五十二)

真能明心見性,見到的是平等真如,所以他說:「菩提無樹,明鏡無台;本無一物,何處染埃」?這是「性海無邊不可窮」的境界。「潤來萬象如春風」,這是稱讚明心見性的功德;並特地以春風來作比況,春風最像佛菩薩的智慧和慈悲精神。春風和暖,春雨溟溟,這種和藹和溫馨最能滋潤萬象森羅,令其健康成長。當一個明心見性的禪修者,自利方面,他慧光煥發內心上的無明暗昧,障礙聖道的煩惱宿障清除了,有關的福慧善根蓬勃發展,自然就越來越茂盛了。至於利他方面的成熟眾生,莊嚴淨土的福慧事業,更是如春風的滋潤之下,亦是大大地蓬勃發展了,所以說:「潤來萬象如春風」。

「離言絕議難相比,證了福花開滿叢」,這最後的兩句禪詩是讚嘆明心見性的境界,奧妙絕倫,因他的突然脫凡胎換仙骨之後,不但其智慧的煥發,如初昇的旭日,紅如火球,光芒四射,山河大地頓放光明;同時其福德的出現,猶如一介平民,突然黃袍加身,作了皇帝,擁有國家,富有天下。明心見性的人也是如此,太奇特,太奧妙了,其中的奇妙因緣,奧秘境界,都不是塵世的俗人可以理解,也不是世間的語言可以表達和議論的,所以說「離言絕議」,也「難相比」,如一個生盲者欲知太陽是什麼形狀?有人告訴他:如雪那麼白,那麼透明。盲者手摸白雪,他說:原來太陽是冰冷的,也是堅強的。那人告訴他,不對。太陽像白鶴,全身潔白,盲人伸手撫觸白鶴,鶴鳥驚怖抖動,盲者說:原來太陽是動的。總之,生盲就是生盲,視覺所對的自然景象,怎麼奇巧的解說,對於生盲說,將永遠糾纏不清。悟者與迷者也是如此,悟境縱許微妙絕倫,福樂無盡,對於迷者來說,難思難議,正是如此。佛經中說到聖凡的懸殊之時,或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或只說:悟了方知,或以「不可思議」帶過,不便「畫公仔畫出腸」了。因此,我也來個「證了福花開滿叢」,因為入聖超凡的聖者,如破舊立新的茅蓬,忽然變成一座雄偉豪華的大廈,乾坤大轉,教人不敢相信,卻又不得不信!入聖超凡,乃凡情轉成聖智,這是妙不可言的大工程,非春風無能比況。如漫山冰雪的嚴冬,寒流滾滾,一旦春光輕撫大地,一夜春風,乾坤大轉,一切改觀,百鳥爭鳴,百花怒放,大地山花開滿叢,這種天文氣象,地理奇觀,不是春光,誰能發動得如此驚天動地的奇蹟?

二、摩訶般若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相,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空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空有凡愚執兩邊,高登佛國恐無緣;
  悟空破有佛同座,心地耕來是福田。
 
  六祖教人種福田,觀空破有法無邊;
  先賢古聖菩提道,直指前程揚影鞭。

  空生大覺法藏中,點點海漚難立功;
  萬象森羅皆幻現,惠能光照破朦朧。

  自性能含萬法融,猶如秋月點晴空;
  纖塵不染心常寂,碧海汪洋臻大同。

  迷人口說智心行,粉碎虛空不用驚;
  大地平沈分內事,華嚴樓閣法王城。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以下的一節經文是惠能向在座的聽眾所開示的是關於「摩訶般若」的要義,所以才在小標題上列出「二、摩訶般若」,意思是說:六祖這節經文是闡釋般若的要義上為何要冠上「摩訶」。

我們展讀壇經的經文時,覺得六祖很慈悲,很親切,他老人家把般若的要義解釋得很透徹,很清楚,娓娓而談,每談一段,就呼一聲善知識!他怕大家不留意,所以不斷地解說,不斷地呼喊!我敬讀壇經,總覺得壇經是六祖智慧的呼喊,慈悲的叮嚀!

六祖說,你們志在陶鑄聖賢,明白因果,知「善」行善的高超「知識」份子,是一群「覺有情」了,不要聽聞到我說「空」就執「著空」,以為有空可得,那是畫蛇添足,更離譜了。般若的空義,是破執的利器。因有人看到宇宙萬有,森羅萬象,其實這些只是世俗假有的緣起現象,而執著為實有,因而起惑造業,盲目地闖來滔天的禍害,造成流轉生死,萬劫不復,悲天愍人的佛菩薩,要救拔他們的苦難,才把般若深觀所見的真相告訴他們,如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類幻影怎麼來的?是因緣的組合。因緣和合則生,因緣分散則滅,緣生緣滅,只是暫時現象,不是實有,不會永恆不變,只是幻有,是空的,也等於說是沒有實體的,只是幻相,是空的,是以空破有,空才是一切法的真相,有不可得,空也不可得,不可執著。「第一莫著空」,這是六祖怕眾生顛倒,以為非有即空,有沒有了,但空在,世上也確有這種顛倒眾生,所以六祖特別剴切叮嚀,「第一」就等於加重語氣,千祈不可以有空可得,那就「夢中說夢兩重虛」了。「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這兩句經文是舉例:假定有妄人,以為不起心動念如此靜坐就是證得空三昧了,六祖說這不是空三昧,這種是執著「無記空」,這實在是徒勞無功的邪見,除非真的禪修有功,已成定聚,否則,絕不可能不動善念惡念,而能安住於非善非惡的境界,這只是幻想,自我陶醉罷了!

六祖再叫一聲「善知識」!令大家注意。「世」人的自然「界」的太「虛空」,寬廣無涯,能夠「含」容森羅「萬」象萬事萬「物」,一切「色像」。例如天文現象的「日月星宿」;地理現象的「山河大地,泉源溪澗」以及汪洋大海,波浪壯瀾的湧湧河流,芳「草」如茵的平原大地,古「木」參天,繁陰如蓋的廣大「叢林」,社會現象的國家社會的廣大人群,其中有「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如是以上所列舉的不論是天文的抑地理的的自然現象,或人生的社會現象等,林林總總的一切現象,它們各各都井然有序地「總」擠「在」這個寬廣無涯的太虛「空」之「中」。六祖要費那麼大的氣力,不厭其煩地把人生世界、天文地理的老古董都抖出來,為何那麼勞師動眾?為的是顯示「世」間「人」的「性空」要義「亦復如是」深廣無涯,無所不包。六祖又親切地叫大家一聲!意思是各位善男子善女人!你們要諦聽,就是細心聽,不可大意啊!「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這也就是說:我剛才指出虛空廣大無涯,能包容萬事萬物,一切眾生的「自性」心也是這樣,「能含」容森羅「萬」象,一切諸「法」,因此稱性空般若為「摩訶般若」,梵文摩訶,義譯為「大」,摩訶加上般若也即是「大般若」。大到什麼程度?大到像世俗的太虛空那樣萬象森羅皆能包容,這還不夠大嗎?其實眾生的自性心,比太虛空還要大,佛祖釋迦摩尼佛就曾在楞嚴經中透露:「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空生大覺中的空字是指太虛空,從世間法說,沒有任何一法能比虛空更大的了,可是「空生大覺中」,是說菩提心海比太虛空還要偉大,還寬廣無涯,佛果上的大覺菩提心比太虛空大,太虛空就寄生在菩提心海中,而且寄生在菩提心海中渺小得很,渺小得像一個小水漚,所以說「如海一漚發」。大覺心就是大菩提心,大菩提心也即是六祖所說的一切眾生的自性心。所謂自性或自性心,那也只是側重於眾生說,若廣義的約一切說法,便稱法性了,如虛空一樣,圍以方器稱方空,圍以圓器稱圓空,撤掉方器及圓器,便稱太虛空了。自性法性也是如此,本來是平等一味,沒有差別的,它本來是統一的、平等的,叫自性、叫法性任人叫,其實它是一切法的空性,能含容萬法,廣大無涯,一切法就寄生在「自性」或法性之「中」,其廣大,其含量,眾生凡愚,難以想像,唯佛智聖慧才能透視。

-講於紐約慈航精舍印順導師圖書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