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

六祖壇經探秘(三十九)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印宗聽見惠能解釋老師傳法時,沒有秘訣特別指點,重點惟論見性,連禪定解脫都沒有談。印宗覺得奇怪,因而追問為什麼連禪定解脫都不談呀?惠能簡要的解釋:「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門」。這麼一來,印宗的興趣更濃了!不只是要打破沙鍋問到底,簡直是要搗破黃龍的龍穴了。因此步步緊迫,什麼是「佛法不二之法」?好在惠能是武林高手,不至於既無招架之功,更無還手之力而造成窘態畢露那麼狼狽!惠能居然還會就地取材,把印宗開講的涅槃經的要義引出來作解釋。這有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味道,你不得不服。這樣配合,真是天衣無縫,不是高手,不是宗師能夠如此高明嗎?
         
寫到這裡,我不得不感到一個石破天驚的大疑問:誰都知道惠能不識字,而且是一個小樵夫出身的獦獠,除了賣柴時,偶然的機會,聽到虔誠信佛的客戶大老闆讀誦金剛經之外,當然無緣聽過涅槃經,可是他現在與印宗交往才知道印宗開講的涅槃經,且能毫不含糊地把涅槃經的精華要義來解釋印宗的問難,同時能引經據典,隨手拈來,如數家珍地解釋二不二法的奧義,恰到好處。佛教的三藏教典真是太精深、太廣博了,浩如淵海,即使是皓首窮經的學者,要把每部經的要義引出來,尚如海底尋針,惠能目不識丁,未聽未讀過的涅槃經,居然能如數家珍要義,猶如泉湧,滔滔不絕而破解印宗的問難,這真是太神奇了!俗語說:「迷如醉漢,悟能神仙」,惠能的表現正是如此。因為他「明自本性,見自本心」之後,澈見法性理體,突破了差別相,悟證了平等真如,慧解圓明就無所障礙了,也是真正的智慧如海了,故能隨心所欲,而能「深入經義」。
         
印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這是追根究底,印宗認為勝緣難得,宗師罕遇,今已遇,不可錯過,免得到了寶山空手回,所以要問宗師求個圓滿答案。惠能見到印宗如此勇猛精進,如此熱心求法,也覺得太難得了,自然樂意給他開示,務求透剔,務求明白,引經據典來作證明。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向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不斷,名為不二」。惠能引佛在涅槃會上與高貴德王菩薩討論的善根佛性的斷續問題來答覆印宗問的佛法不二之法的問題。高貴德王菩薩關心的問題是:假定友人「犯了四重禁」,四重禁即四種很嚴重的根本大戒,也即一、殺生,二、偷盜,三、淫,四、大妄語。殺生是殺人,大妄語是指未證謂證,未悟稱悟,以假聖賢自居,妖言惑眾。犯此四大重戒的任何一種,都是嚴重的戒律,所以叫四重禁。「作五逆罪」,五逆即這種惡行是悖逆天理良知的罪行而稱五逆。一、殺父,二、殺母,父母養育劬勞昊天罔極,為人子女者孝養奉事以報其深恩尚且還來不及,怎忍殺害?三、破和合僧,僧是佛教寺院是修行人的團體,是公眾福田,乃培福修慧的所在,要經常保持和樂清淨才能福慧雙修,道業精進,反之若是惡意破壞,造成紛擾,不能進德修業,罪過可大了。四、出佛身血,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是世間明燈,無上福田,乃福慧的典範,能令眾生離究竟苦,得究竟樂,如此偉大的聖者,恭敬禮拜還來不及,怎好存心傷害?令其流血,罪過之重可想而知了。五、殺阿羅漢,阿羅漢是裂生死網,超越三界的出世聖者,登無學位,應受人天供養,堪作人天的福田,殺害阿羅漢,等於毀滅人天的福田,其罪過,當然非同小可,是超級的罪惡,所以歸類為五逆重罪。「及一闡提等」,一闡提是梵文,義譯「信不具」也就是沒有信心的人,不信佛,不相信一切善惡果報。也譯「極惡」,就是沒有善念的人,一毫之善也不作。在涅槃經中高貴德王菩薩提出一、犯四種根本重罪的人;二、作五逆重罪的人;三、一闡提-不信佛,不信因果,沒有絲毫善念,又毀謗大乘的這四類人,他們是否斷了善根,也斷了佛種?意思是說,他們是否永遠沒有成佛的希望了?「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不斷,名為不二」。依佛答覆的這段經文看,佛的意思是不因為他們犯了重戒,及造作了五逆重罪,也不認為不信因果及毀謗大乘的人便斷了善根佛性而不能成佛,也就是說,佛認為這類作惡多端的人善根未損,佛性無恙,只要善緣具足仍可成佛。為什麼?因為「善根」或佛性「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不斷,名為不二」。常與無常是愚癡眾生的邪見,見聞覺知所面對的一切現象,不論是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或自然的都充滿了實在感,不執常便斷執(無常)。常便是永恆不變的,如苦惱的眾生,就永遠作眾生,不論怎樣精進修行,也不可能超凡入聖,佛法稱他們為常見。斷見(無常)如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沒有今生後世。行善沒有善報,作惡沒有惡報,抹煞因果事實,佛法稱他們為斷見。「非常非無常」是佛知佛見,是正見。非常,即指世間上的任何事物的出現都有他的因果規律、緣起關係,緣起緣滅,變化無常,哪有不變之理,所以說非常。非無常,即否定亦非絕對是斷滅的,有其因果的相續性,前滅後生,相續不斷。物有生住異滅;人有生老病死,生死輪迴,除非禪觀功深,見性明心,超越三界,了脫生死,否則,若仍困在「無明所覆,愛結所繫」的話,生死相續的臍帶,就恐怕要相當時間剪也剪不斷了。
         
佛說佛性非常非無常,是不斷,名為不二,意思是說:佛性不是常無常的凡情俗見,超越了相對差別的不二佛性是法界等流,是金剛種子,是顛撲不破的,即使罪惡眾生在生死輪迴,並未影響他的佛性,所以說不斷,福緣善慶之時,仍可成佛,因法華經說:「諸法本無性,佛種從緣起」。接著佛再對高德王菩薩說:「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在凡夫的心境上,凡是接到我與事物,或我與人群,難免不來個對立的分別,這是優質之物,那是劣質之物,若對人也是這是好人,那是壞人。善不善,就是善事惡事;善人惡人,這是凡情,是妄執,佛性超越這類對立差別的執著,與平等法性相應的佛性是超善不善的不二正見是聖智。佛不厭其煩地如小學老師教小學生那樣再引教義來對高德王菩薩說:「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蘊」即色受想行識等的五蘊;「界」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和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等共十八界。這五蘊十八界的這些要素,都是人生之所以成為人生社會,活生生的人生世界,甚至不幸造成所謂五濁惡世,即因有它們這些要素的凝聚組合才有所謂「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有因有緣滅世間」。佛祖說:「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凡夫蒙於情,蔽於智,對於事物只能見到千差萬別的幻相,見不到平等法性,所以他們見到的蘊之與界的成堆的組合物,是千差萬別的,於是依其見地才拖泥滯水地執著為二,如一群病眼者,見到天花亂墜,因為他們同是病眼患者故所見皆同,健康的好眼人所見到是晴空萬裏,哪有天花亂墜?這正是凡情與聖智者的差距了,總之,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什麼是佛性?經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是指一切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性,教育學上的「可塑性」,如雕刻工藝品的材料,如果是朽木就沒有可塑性了;如礦藏有金性才能提煉黃金,否則,便徒勞無功了。當知佛性有兩種:一、理佛性,二、行佛性。因為法華經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知法常無性」,便是說佛祖在高深的禪觀中悟知一切法的平等法性,只是清清淨淨的空性,沒有任何雜質,如心經所說那樣:「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可見「知法常無性」即一切千差萬別的緣起法中的空相,如般若經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如空曠的地盆,任建任何住宅大廈。理性佛性,就是指不生不滅的空性了。因為這種理性是永恆的,周遍的,一切眾生皆具有,所以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講於紐約慈航精舍印順導師圖書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