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朗朗春陽二月天

朗朗春陽二月天,百花怒放滿山前;
峰含旭日光如練,塔影明湖映碧蓮。
水秀山奇禪味永,地肥土沃福田中;
耕耘把握及時雨,農事顯然也是禪。

這是最近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覺得相當清新,頗富禪味,因此,順便選出來作為「禪詩欣賞」的題材,以供欣賞。
         
「朗朗春陽二月天」,二月天是氣溫很高的春天,不但氣候溫和,而且陽光普照,這種氣候是給春園裡含苞待放的花卉最美好、最殊勝的因緣。即使是一個廣大的人生社會,要創造一個幸福的人生,也不能不強調要有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優良環境,否則,缺了其中任何一種因素,這個幸福的人生社會便有缺陷了。例如第一個天時不佳,經常颳風下雨,或者不是風災便是水災,抑狂風暴雪,冰天雪地,寒流滿天,農業被破壞殆盡,無從著手春耕,飢荒出現;二地利如果土地貧瘠,或者不澇即旱,耕種無法生產糧食,靠天吃飯的人民就不免貧困得無以維生了;三、人和更為重要,不和即相處不協調,不協調的生活情緒不愉快、不安樂,內心煩惱,生活沈悶,各懷鬼胎,同床異夢,這個家便不成倫理、不成家了,經常暴怒,每人的內心都有好像一個炸藥庫,隨時都可能發生摩擦,隨時都可能爆炸,結果是吵吵鬧鬧,難有和樂清淨的日子好過,不和樂不清淨,就不能安居,更不能樂業了。
         
可見幸福的人生,首先就要培養和樂清淨的氣候,然後才有和樂清淨的成果,而收穫美滿的幸福的人生生活。
         
因此,「朗朗春陽三月天」是第一個主要因素就是要有好天時,氣候一流。由於一、因氣候溫和;二、因滿地春風;三、因雨水充沛,不旱不澇,這種氣候才是一切花草樹木所共同歡喜的氣候,所以當這種好天時好氣候的出現,山河大地,春郊原野,便到處芳草如茵,生機蓬勃,欣欣向榮,接著舉頭所見便是「百花怒放滿山前」了,這是多麼可愛的景象,這所指的是山區。若是在農村,此時所展現的恐怕舉目所見的到處都是勤奮的農夫,成群結隊地、滿心歡喜地耕田的耕田,插秧的插秧,除草的除草,施肥的施肥,大家分工合作,一幅幅快樂的農忙春耕的畫面展現在面前,這給人的印象也定是令人感覺到這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
         
「峰含旭日光如練」,禪師的心境永遠是生活在禪境中,柔和地寧靜地面對一切景觀,那是「一切靜觀皆自得」的心境。宇宙之大,事物之眾,無一不與禪境交流!他遠眺碧樹青山,群山如黛,景觀如畫!「峰含旭日」是旭日初昇,其景象如燒紅的火球,浮出海面嵌入青山,高山遠眺,看來好像青峰含日,緩緩外吐,如蒼龍吐珠,其紅光如練,滾滾而來,光芒四射,瀉向高山,瀉向樹林,瀉遍大地,煞是好看!陽光的美德太多,不論何時,不出現則已,一出現,就永遠給人帶來光明,帶來溫馨,而且一定跟著給人驅除黑暗,所到之處,給人供給的永遠是幸福,絕對不給人帶來寒流和苦難!我讚嘆太陽,敬佩太陽!我鼓勵大家以太陽作榜樣,跟太陽學習,不論到那裡,只隨身帶來光明、幸福,不帶給人家傷害和苦惱!
         
「塔影明湖映碧蓮」,此詩所描寫的是名山勝景,聖地風光。所以舉目所見的不僅是山明水秀,山上的建築物若不是法王寶殿,莊嚴聖像,寶塔明湖,便是千年古樹,虯松、香柏、銀杏之類點綴其間,使聖山聖境就顯得更明媚更清幽了。
         
「塔影」是說深山古寺之旁有高聳雲霄的八面玲瓏的寶塔,在青山環抱、古木掩蔽之下,山光雲影,寶塔清輝,落入明湖,加上碧蓮輝映,其清幽、其靜謐,猶如西方勝境,淨土風光。
         
「水秀山奇禪味永」,中國叢林古剎的所在地,多數位於深山,也多數有山有水,水秀山奇,遊覽名山,如入仙境,使人忘我、忘憂!水如明鏡,水清沙白,遊魚可數,溪澗、湖泊、流泉處處。山似龍盤,挺拔、高峻,青松翠柏,古木參天,繁陰如蓋,清風習習,熱惱頓消,水邊林下,盤石在上,到處皆可入定禪修,是禪修的最佳去處。所以我說「水秀山奇禪味永」的原因在此。因為這種自然景觀,景可通禪,禪心天地就是如此風光,如此空靈,安祥自在,到處可以倘徉、無罣無礙、無災無難,法樂無窮,法喜充滿,永無憂慮,禪觀就是類似這種景觀,故說「水秀山奇禪味永」,永就是禪味綿綿,延續不斷。因為水秀山奇是自然景觀,這種景觀只因樹木敷榮,花卉秀麗,使秀水奇山點綴得更加幽雅,益形壯觀而不會改變,可見這種通玄的禪味就綿綿不絕了,所以「水秀山奇禪味永」為形容,深意在此。
         
「地肥土沃福中田」,因為名山勝景,禪味奇濃,給人帶來是無窮法喜和法樂。法喜或法樂即由佛法的真理所引生的喜悅和快樂,這種福樂的形成,首先必須清除煩惱、清除業力的障礙才能出現;猶如天空必須散盡烏雲才有陽光普照的可能。清除煩惱業障的心境,是福慧莊嚴的心境。「地肥土沃」是形容其土地營養豐富,適宜種植,不論下什麼種子都會茁壯成長,枝葉扶疏、茂盛,果實纍纍,高產豐收。詩說「地肥土沃福中田」的所謂肥沃是禪修的上乘環境,由此環境更是培福修慧的上乘田地,依此修來,不論培福德求智慧,必定普遍豐收、果實滿滿。
         
「耕耘把握及時雨」,這是說修行不能懈怠,懈怠一事無成;懈怠如洩了氣的皮球,扁了,踢也不會跳動,成佛之道說:「懈怠為定障」,要修八斷行中的「信勤等對治」。「耕耘把握及時雨」是以農夫種田來比況修行。成功的農耕隊最重視「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尤其是天時,若是錯過天時,就不管怎樣努力,也難於補償了,無從補救了。如一個青春少女年過四五十歲就難以出嫁了。「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農業生產錯過春耕時節,成果就難求美滿了。
         
「耕耘把握及時雨」也就是說培福的因緣具足時就隨即把握那難得的因緣,勤修福慧,累積資糧,不可讓它錯過,要隨時警惕,要作難遭難遇想,因緣如懸空瀑布,稍縱即逝,錯過不易回頭。慈航菩薩鼓勵善信,功德不必禮讓,要搶功德,機會無多,不搶,別人會捷足先登,不搶就輪不到你,所以要搶。
         
如釋迦牟尼佛與彌勒菩薩在過去弗沙如來座下原是同門師兄弟,因釋迦牟尼佛精進不懈,而且搶修功德,所以他比彌勒佛要早成佛,彌勒遲成佛,要等五十六億萬年之後才從兜率陀天彌勒內院下生此土,龍華樹下成佛,三會度生,數千億人得度,真是度人無數。可見功德不怕多,功德越多越好,而且功德不可禮讓,要努力爭取,要搶功德,若不搶功德,功德就會被人搶走,別人捷足者先成佛,自己必須苦等。耕耘種植要把握及時雨,修行也要把握及時雨,不要蹉跎歲月,浪費光陰。
         
「農事顯然也是禪」,一個注重禪修的佛弟子要了解到:不僅農事是禪,一切功德都是禪,所有功德都是連貫的、相通的,如百川歸於大海。一切河流未流入大海之前,看來百川都是千差萬別的河流,水色水味有別,但到了大海不都是同一鹹味的海水了嗎?也如一顆顆零散的念珠,貫串之後就是完整的一串珍貴的念珠了。
         
「農事顯然也是禪」,其實所謂禪,即是指一切功德的總和,也是一切功德的代名詞。由於佛法中的所有功德,即所有與修行有關的福慧事業均可以總稱之為禪或修禪,因為這類福慧事業的基礎就必須先清淨三業才能修持,清淨三業就離不開禪定的功力,要藉禪力為基石,所以佛法中一切修行都可以稱為禪修。禪的梵語是「禪那」意譯「靜慮」、或稱「等持」,也可說是「心一境性」。靜慮就是修持禪觀時,要排除一切雜念,使精神集中、專注、專一,這樣修為效果才能顯著,否則就會精神不集中、渙散,世上有聽說一個散亂中的人,能夠成就一切事功的例子嗎?「等持」即禪修時,把精神集中在所修持的觀境上,前念後念,平等保持,不昏沈、不掉舉,安住在觀境上,明顯而不忘念。「心一境性」,這是指心不散亂,心與境,境與心打成一片。
         
佛法上所有修持功德,不論誦經、念佛、坐禪或禮佛,有關這類功德,所培植的都是福德或智慧的資糧,是了脫生死成佛作祖的主因,但要修持得有績效、有成果,就必須有方法,禪定的靜慮、等持、專一等就是最殊勝的方法,所以在佛法上,不論修學的什麼法門都以禪觀為基礎其原因在此。
         
「農事顯然也是禪」,所謂「農事」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農事,就是大叢林中的大禪師帶領著一班禪修的出家弟子,一方面精進禪修,一方面過農耕生活,自耕自食,不靠外緣。如百丈禪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即自食其力的農耕生活,佛法稱作「農禪」,即農耕與禪修生活打成一片,一方面體力勞動,耕種田園;一方面內心禪修作觀,即農耕與禪觀打成一片。如香嚴禪師因鋤地種植,因檢石擊竹而悟道,叫「香嚴擊竹」而成為佛門佳話,便是農禪生活的榜樣。這是狹義的農禪,廣義的農禪,不論禪耕或筆耕,凡是培福、修慧的及一切修行生活都是。因為佛法中稱所有培福種善根的功德事業都叫「種福田」,甚至出家人的祖衣也都做成福田相,象徵田園,意思是說,出家師父捨俗出家精進修行,將來一定會成正果,堪作人天的福田,故以田像作象徵。從此意義觀之,可見一切修行生活都是在種福田,那麼不只是農事是禪,一切修行功德事業不也都是禪功禪業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