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六祖壇經探秘(四十)

但這種理佛性是不管用的,如礦中之金,與砂石泥土混在一起,有何作用?如眾生因地的佛性,眾生的貪瞋癡煩惱原封未動,渾身罪惡,在六道輪迴中受苦受難,佛性的美感福份,他作夢也沒有感到,所以說理佛性不管用。
         
二、行佛性,行就是用行動來實現佛性的妙用。這行佛性即法華經所說的「佛種從緣起」,這等於說:有的眾生有良好的福德因緣遇到佛菩薩或善知識講經說法,從聞思修中耕種福田,培養善根,積累了福德智慧資糧,發了菩提心,種了菩提樹,開了菩提花,結了菩提果而終成佛。所以佛種從緣起的「行佛性」等於金礦開採出來的金沙,經過繁複的手續提煉,砂石、雜質都清理了,變純金,這才算是成佛了。變純金之後,其用途就廣了,「如金作器,器器皆金」。成佛之後福報之大,智慧之深,神通妙用之廣,悲心無量,故能千百億化身。同樣無論如何變化,如觀音的三十二應,尊尊都是觀音。可見由理佛性到行佛性功行果滿成菩薩、成佛之後,氣質就不同了。
         
講到這裡,讓我將上面所列的四首禪詩略作解釋,以便了卻這段公案:
         
「二不二中難比齊」,這是第一首詩的第一句。這也就是說從見「二」和見「不二」的這兩個人的觀感上可看出他們悟性的有無和深淺,像武林高手在擂臺上比武,不須要比很多,只要看他們的出手就知道其功力的淺深了。二和不二也是如此。二是凡愚的見地;不二是聖智的悟證。二是一切法的千差萬別的事相,愚夫只見多采多姿的事相,不見平等無有差別的理性,所以才在這些幻相上順者起貪,逆者生憎,於是起惑造業,感受苦果,造成世界大亂,苦難無窮。聖哲智者悟證不二,即通達一切法的理性,平等平等,超越了二,了知二是沒有實性的幻相,只是緣起法的短暫組合,隨時幻生幻滅,如花開花謝那麼不實,所以不拈花惹草,不生執著,不起煩惱,不造惡業,不感惡果,解脫自在,無罣無礙,法樂無窮!這就是「二不二中難比齊」的道理,凡愚因執二而沈淪苦海;聖智因明不二能超越苦海,聖觀自在,法樂無窮,故說「二不二中難比齊」。「聖凡之見分雲泥」,聖者與凡夫不僅是智愚有差別,福德因緣也有差別。凡夫無福無德無能,所以凡夫沈淪生死,苦海無邊,難有超生之日,如生活在污泥中。聖者福德圓滿,智慧圓滿,能大雄無畏,能自利利他,利益無窮,安住佛國淨土,享受無上法樂,高貴得很,一個在天,一個在地,怎能相比?所以說「聖凡之見分雲泥」。
         
「高峰絕頂必寒冷,不是大鵬不敢棲」,高聳入雲的高山,如喜馬拉雅山常年積雪,世稱雪山。如馬來西亞吉隆坡的雲頂,就是常年寒冷-山下的城市吉隆坡九十度熱烘烘的,雲頂山上卻常年飄霜,要穿棉襖才能禦寒。可見凡是聳峻摩雲的高峰必定積雪、寒冷,因為「高處不勝寒」,普通小鳥飛不上那麼聳峻的高山,也受不了寒流霜雪;「不是大鵬不敢棲」,若是大鵬既不怕高,也不怕寒。大鵬扶搖直上九萬里,比飛機還要厲害,像火箭那麼高強,像這種壯志凌雲的大鵬鳥,再高也能征服,再冷也不在意,所以唯有大鵬才敢棲。棲就是棲息,棲也是安住。這也是暗示,無福無德無能的如小麻雀的凡夫眾生哪有膽識和能耐,敢登上真理的高峰,只有出世聖者才有如此高強的雄心壯志,作艱苦的長征,登上真理的高峰絕頂。
         
「二不二中顛倒思,心旌搖動轉成癡」,這是第二首詩的前兩句,「二不二中」,這是說愚癡的凡夫眾生把人生的一切現象,執著為二,這所謂二,就是把它對立起來,善惡、邪正、好壞、勝劣,甚至認為是多采多姿的景象,因而起惑造業,才造成天下大亂。聖者說「不二」,便是否定這些差別相,認為它們是幻相,「如夢、如幻、如泡影、如露、如電」這些幻相短暫得很,其體不堅、不實,故能自在解脫。「二不二中顛倒思」,詩人依據聖者的觀點也強調舉世滔滔的愚癡凡夫,於不二中執二是「顛倒思」,就是狂妄的執著,是糊塗的、錯誤顛倒的,結果是害人害己,帶來的是無邊的災難!為什麼?因為這類錯誤的觀點令人盲從,令人迷思,誤入歧途,如從陽光大道走入黑夜,哪有前途,所以說「心旌搖動轉成癡」。「心旌搖動」是形容一個盲目的糊塗人沒有主意,沒有方向任人擺佈,任境誘惑,盲從妄動,心如旌旗隨風飄動,無有定功,無時無刻安住,結果越來越糊塗,終於「轉」變「成」白「癡」,這還不可憐嗎?
         
「誘人財色庸凡漢,本是雄獅變野狸」,這最後的兩句禪詩,是把世間經常出現的現象,因財富與美色的誘惑,竟如洪水的氾濫,把高品質的人性淹沒,而人不像人了。「誘人財色庸凡漢」,有人做官因貪污而下野,那是因貪財;或是因婚外情、養情婦被揭發而摜紗帽,那是因美色而下野,這是「庸俗和平凡的劣品官員,不是品德高標的好官,它們看來好像衣冠楚楚,道貌岸然,似是君子,誰知他們盡是衣冠禽獸!「本是雄獅變野狸」,看來好像是一頭威猛的雄獅,誰知嚴格檢驗,竟是一頭渾身惡臭的野狸!
         
「幻境迷人易受欺」,這是第三首詩的第一句,這好像是為糊塗人緩頰,舉世滔滔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受欺騙、受迷惑呢?因為萬花筒似的幻境,使人眼花撩亂分辨不清,應可原諒了!「貪魚上鉤不希奇」,這第二句等於說,過不在幻境有迷人的特性,過在你自作多情,到處拈花惹草,到處留情,如能「木人看花鳥」根本不動心,便「無來無去無代誌」了。「貪魚上鉤不希奇」,江河大海,湧湧游魚,不貪者不上鉤,上釣的可說都是貪魚,所以說「貪魚上鉤不希奇」,可見眾生的沈淪苦海,不是無因的,咎由自取。如游魚一樣,在江河、在大海循流而上,循流而下,自由自在,無罣無礙,令人欣羨!丁點魚餌動了貪念,死無葬身之地了,令人悲愍!才有「網羅入了難求出,欲再回頭未有期」,當你上了鉤、誤入羅網,你想脫鉤,要離開網羅,對那弄潮兒的懷念,都太遲了!想回頭嗎?待宰、待割、待煎之際,怎不想念,怎不急求脫困,有機會、有希望嗎?未有期!
         
「差別形相人少知」,這是第四首詩的頭一句,所談的仍然是慨嘆愚癡眾生因執「二」,執著眾多形相,被眾多的假相所迷惑,自誤誤他,造成無邊災害。他們像服了迷魂藥那樣,迷迷糊糊,如醉如迷,夢遊未醒,佛菩薩慈懷悲愍,撞洪鐘,擂法鼓,他們渾不知醒,所以說「差別形相人少知」。「金花閃閃發光時」,一個人當年輕美貌、體壯力強之際,「有花當折便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紙醉金迷,「春宵一刻值千金」,正是行樂之時,誰能聽得入「溫柔鄉便是英雄塚」的逆耳忠言。因此滔滔人世才有那麼多折福短壽怨怨遊魂野鬼,荒郊孤塚而伴著野草閒花滿地愁的可悲境象!由此才不得不引起富有悲心弘願的詩人吐出「金花閃閃發光時」的長嘆!
         
「英雄好漢同迷醉,不是聖賢豈易窺」?這最後的兩句是慨嘆這類迷惑力很強、很廣,幾乎無人不受其蠱惑,連英雄好漢都不能例外。所謂英雄,實即人類的菁英,為有才有德的人之雄者,也即膽識驚世的人,也稱好漢,像這類鶴立雞群的雄者,應有高人一等的眼光和修養,照理不易迷醉,但他們畢竟是凡流,在真理的世界,還是懵查查的,對於真理的門釘還未摸到,還在門外,要登堂奧,還差得遠呢!其見地同一般人一樣,花花綠綠的世界怎能清醒不迷呢?
         
「不是聖賢豈易窺」,窺就是看見透視,這是說要透視真理堂奧的人,必須明自本心、見自本性的人,才有資格,因為這是破格的大慈悲、大智慧的偉人,且是高登聖域的偉人,才能透視、才能證悟,所謂「英雄難過美人關」的這類庸俗的英雄,當然無有福德因緣可以窺探了!

-講於紐約慈航精舍印順導師圖書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