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五祖法偈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五祖弘忍宗師在半夜三更把惠能請到他的丈室,開示了些什麼法門,文獻沒有記載,我們自然無從知道。慕道熱情的惠能從老遠的南方,千里迢迢跑到黃梅拜見五祖,見過第一次面之後,就一直住在黃梅山上約有九個多月之久,慎重的見面,今次可說是第一次,也是最後的一次,他就秘密地把衣缽傳給惠能,選定惠能為禪宗第六代祖師。所謂傳法,衣缽只有象徵性的意義,是表信,或信體,這類表面的東西,實際上可有可無;傳法,法才是最重要。法是傳心,或傳佛心印,五祖傳授時,開示了些什麼心印,文獻沒有記載,我們不得而知。壇經有記載的,所謂傳心印、傳法就只有五祖傳給惠能衣缽外,他異常慎重地說: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雖是這麼一首四句的短偈,五祖卻那麼慎重地傳授下來,其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它引起我對它產生很高的興趣,特別是我最近應邀主持紐約印順導師圖書館六祖壇經探秘講座之後,興趣更濃,發現到古壇經註的解釋,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令人如墮五里霧中,不只是感到失望,也感到驚訝!讓我們先來看看古註的解釋,然後再來探討它的內涵: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前二句:譬如眾生下種於田,是當漸生覺芽,而生佛果。後二句,言無情如木石之類,則無佛性,既不下種子於田,則無生佛果之望」。(六祖壇經箋註,行由品第一‧二十一)
原註的作者丁福保居士,我看他好像根本沒有理解到五祖傳法的本意,不知道五祖竟要乘人不知不覺,三更半夜那麼慎重其事地秘密地傳承給六祖的,就如他所解釋的那麼毫無深意,而且是毫無意義的幾句話,值得五祖那麼慎重其事嗎?需要秘密去傳嗎?而且那麼煞有介事的傳給惠能的密法心印的「無生」大法竟是「如木石之類則無佛性」「既不下種子於田,則無生佛果之望」。這麼一來,這是哪一家的法和心印,這種法和心印給惠能有何用?不令人失望嗎?
台北天華瓔珞叢刊三十三六祖壇經今譯,作者聖印法師也如丁註一樣解釋:「有情來下種-對於有情含識的眾生,應播下成佛種子在他們八識心田中,使萌生覺悟的芽接續佛種;因地果還生-眾生因下種於識田因地中,當漸生覺芽而得果。無情亦(既)無種-至於像無情識的死物,無佛性便不能播種;無性亦無生-既然了無佛性,自然亦不必期待出生佛果的希望」。
以訛傳訛,錯得離譜,真是「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這太危險了!他們錯在如前兩句的「有情來下種」的「有情」卻當作是發了菩提心修菩薩行的佛弟子,既然那些有情人都是發了菩提心的佛弟子,他們所下的都是菩提種子,所長的當然盡是菩提苗,成菩提樹,結成成佛之果了。後兩句的「無情亦(既)無種,無性亦無生」的「無性」與「無生」都當為死物,所以其結論才武斷地認為「如木石」,真是荒唐之極!
在佛法中一向把「無生」、「無生法」或作「無生法忍」,當為至寶,悟無生忍就成佛了。如淨土法門的發願文四句偈中的「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幾乎是天天祈禱,人人仰望,往生淨土時,得到「花開見佛」,能夠「證悟無生」,如果像六祖壇經註那樣解釋,無生是死的,是木石,那種無生有什麼值得大家如此恭維和仰望呢?
其實,依個人的意見,他們根本是不理解五祖的本意就胡亂地蠡測,才以訛傳訛,造成誤導。竟有那麼多人跟他盲從,不太可惜了嗎?
五祖真是不愧為一代宗師,高明得無以倫比,他為了怕一些貪圖祖位而又沒有資格高登祖位的惡人的騷擾,而才三更半夜乘人不知不覺而把祖位秘密傳給已經明心見性高登聖位的惠能,傳給象徵表信的衣缽之外,更慎重而剴切地傳他一首禪偈,這首禪偈,雖是簡短的五言絕句,卻可作傳家的鎮山之寶。因為它所展現的是兩座藍圖,即娑婆世界和佛果淨土兩座藍圖。如佛祖釋迦牟尼佛開示聲聞弟子的「苦集滅道」的四聖諦法那樣,讓他們這班弟子先明白人間痛苦的事實和痛苦的根源。如苦諦是人間苦痛的事實,集諦是由眾生累世積集而來各種煩惱業報,是痛苦的根源。如明醫先明確了病情,更探究了病因,這就是苦集二諦。滅諦是病痛經過醫治,把病苦消滅了,健康恢復了,可見滅諦是展示健康的成果。道諦是滅苦之道,乃是醫治病苦的手段和方法。這在四諦法門中,其目的是把這類因果事實展現在眾生的面前,應該會引起強烈的「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意欲。也就是說,當你知道人生的苦痛,竟是來自過去生中及現在的煩惱惡集,而生起強烈嚮往那滅苦之後的健康的幸福生活,而積極地走向修行的學佛生活!在印公導師的成佛之道中說,當你知道有離苦得樂的可能時,強烈的願欲必然是「病想醫藥想,殷重療治想,隨聞而說行,佛說法如鏡」。五祖傳給六祖的兩幅藍圖,當然也是希望惠能廣為流布,使眾生瞭解到生死流轉門是如此的不幸和苦痛;涅槃還滅門是如此的幸福和快樂,而知所警惕和知所取捨。
例如禪偈的「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顯然是指世間的因果觀,是展示娑婆世界及六道眾生生死輪迴的藍圖。他畫龍點睛地指出娑婆世界的眾生之所以要受輪迴的苦報,因為他們是有情,沒有自覺,沒有禪觀的修持,沒有智慧,不能擺脫煩惱的糾纏,受著煩惱的支配。有時被貪欲心牽著鼻子走;有時被嗔恨心牽著鼻子走;有時糊塗得不明事理因果而被愚痴牽著鼻子走,這樣不斷地起惑造業。結果是罪業累積如山,不受惡報,不墮三途,不受地獄、餓鬼畜生的苦報,不做六道輪迴的遊客,根本不可能。因此,偈文中已作非常清楚的指示,只要你是七情六欲支配中的「有情」眾生,只要你仍然與貪嗔痴的三毒掛鉤,像加入了幫會,屬於黑社會中的成員,你手中就染了血污,你在警察局中就留下案底,你就不是一個良民,你得隨著幫會沈淪,苦海無邊,永難超脫。所以說:有情來下種,等於說你參加黑幫,你是黑幫成員;因地果還生,如播下了痛苦的毒種,就得隨著黑幫沈淪,而吞下自種的毒果,而且非永遠循環不息、永無了期不可。
「無情亦(既)無種,無性亦無生」,也顯然是出世間的因果觀,是展示佛果淨土的藍圖,亦是畫龍點睛地清楚指出,是出世大聖人所居的世界。佛國淨土中的四類大聖人之所以能擺脫煩惱的糾纏,不被煩惱的惡勢力所支配,不起煩惱,不造惡業,自然就不感惡果,生死羅網就裂開了,就超脫了生死牢獄,如仙鶴出了樊籠,就海闊天空,自在無礙,可以萬里翱翔了!六道眾生亦是如此,如果斷淨貪嗔痴煩惱三毒,超凡入聖之後,六道輪迴就結束了。
「無情」,就是「以智化情」。出世聖人因禪觀了得,以高深的禪觀引發了高度的智慧,突破了迷情。透視了迷情的虛幻不實,不受像世人所迷戀的所謂「妙色、妙聲、妙香、妙味、妙觸」等的五欲的迷惑。五根再也不隨五境到處迷戀、到處留情。眼不為色迷,耳不為聲迷,鼻不為香迷,舌不為味迷,身不為觸迷等,所以說:「無情既無種」,情經過淨化之後,情變成智慧了。本來世間之情,不論是感情之情或情欲之情,都是盲目的、衝動的、缺乏理智,現在經德性高標的聖者的淨化之後,情種轉成慧種,所以偈說「無情既無種」,意思是在聖人的心境上,情被淨化了,盲目之情沒有,既無盲目之情,當然也就不會起煩惱造惡業。沒有煩惱惡業,當然也就不生情欲之種,故謂無情既無種,當然更不會因而生煩惱性而產生其他惡果了。到此地步,凡是娑婆世界六道眾生的一切衝動的情欲性、煩惱性而引起造惡業感惡果的一切苦因苦緣,都徹底解決斷除,一切苦難都究竟結束了,佛法術語稱之為「無生」。猶如一個戰亂頻仍的國家,人民的生命財產都得不到保障,全國人民水深火熱,苦不堪言!現在戰爭停止,人民可以安居樂業了。故無生就猶如戰爭結束了,和平了,和平不是空洞的名詞,和平應有豐富的內容。和平了人民不須再受苦受難,生命財產有了保障,人民不用再受戰爭的威脅和蹂躪,可以安居樂業,可以過無災無難、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好日子!
佛法的「無生」的內涵也是這樣。出世聖人證悟無生是指不再流浪生死了。無生乃生死道不生,佛果淨土生,蓮花化生,如經說:「妄念不生般若(淨慧)生」。佛國淨土清淨、豪華得很,黃金遍地,七寶行樹,七寶羅網,七寶蓮池,八功德水,亭台樓閣皆是七寶所成,山河大地鳥語花香,到處充滿了清淨莊嚴的自然美。
淨土國中的法王是佛祖,淨土國中的居民是不退轉的菩薩眾、聲聞眾、九品蓮臺上的乘願往生的聖賢眾,舉手攀談的諸上善人,他們都是勤行聖道的六和眾,道風和暢,到處充滿了法喜法樂的社會美。
淨土國中「但受諸樂,無有眾苦」,彌陀淨土可說是最佳的榜樣。又「無生法」也即是究竟解脫和究竟成佛而享受無上法樂的代名詞,所以才為所有修行學佛的佛弟子懸為究竟證悟的最高目標。到了這個地步,世間上六道輪迴中,一切憂悲苦惱的苦因苦緣都究竟清淨了、解脫了、空寂了,所以「無生法」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就稱為「是諸法空相」。世上一些淺薄之徒,以為空便是無物,空是虛無。禪理精湛的宋代文豪蘇東坡糾正曰:「無盡空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台」。蘇東坡糾正他們,心經所說的「色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義」,不但空不是無物也不是虛無,佛門所說的空,乃是無窮無盡的寶藏,而且是充實、豪華、富麗堂皇得很,亭台樓閣、花好月圓乃聖人的世界,罪業深重的凡夫俗子還有福氣能領略得到呢!彌陀的西方淨土,藥師如來的東方淨土或兜率天的彌勒內院,最能反映這種意境!
五祖傳授惠能的四句法偈,便是展現穢土與淨土,凡夫的生死輪迴觀與聖人入聖超凡的涅槃觀。一個是煩惱束縛,一個是智慧解脫,兩個藍圖的重要畫面,讓惠能明白五祖傳授下來的頓教法門,是要度脫生死輪迴中的眾生,完全超越生死,要證悟到「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的如古今聖賢證得涅槃的究竟解脫,這才是五祖傳法的本意。絕不能如「六祖壇經註解」的那樣解釋,顛倒黑白,凡情聖智不分,把「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的「前二句譬如眾生下種於田,是當漸漸生覺芽,而生佛果」。「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的這「後二句,言無情如木石之類,則無佛性,既不下種子於田,則無生佛果之望」。這是既誤解五祖的聖意,又不明佛所開示的「生死流轉門」及「涅槃還滅門」的聖凡因果法則,所以才會誤導,以訛傳訛,盲人法眼,殊感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