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0日 星期六

六祖壇經探秘(五)

從來膽識智邊生,昂首挺胸不用驚; 
虎穴龍潭亦敢入,大鵬立志作長征。

這首禪詩是讚嘆惠能這樣一個初出茅廬的小樵夫野孩子,居然能面對一位大智慧大福德又威嚴無比的老宗師,且對答如流,辯論的是高深玄妙的佛法,既不怯場,更不發抖,那麼淡定,那麼大雄無畏,為何他能夠如此呢?我以「從來膽識智邊生」作答案。世人是「飯助力,錢作膽」,佛道不是這樣,而是「膽識智邊生」,一個人的膽量知識由智慧而來,才高膽壯,自然無畏,自然安定。

「昂首挺胸不用驚」,因膽壯了,不論到什麼場合,遇到什麼場面,一切處之泰然,無畏無懼!惠能正是如此,他聽經開悟之後,是聖流而不是凡流了,他現實的樵夫身份並未影響他與崇高偉大的老宗師,平起平坐,所以他那種昂昂然的舉止不免令人有點驚訝,對他而言卻是很自然、平常的事,這是「和光同塵」,聖凡不同的所在了。

「虎穴龍潭亦能入」,高登聖位之後,就大大地超勝了,天堂地獄尚能無罣無礙,虎穴龍潭還會恐怖嗎?這是惠能登聖位了,所以他的膽識才會那麼壯,扮演的那一齣戲都演得那麼出色,那麼精彩,都不是無因的,不必為他擔心了。

「大鵬立志作長征」,惠能不是籠雞,也不是麻雀,而是大鵬了。例如他與五祖見面,他師父五祖問他:「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其悲心弘願,何等崇高,這是大鵬的志氣,委實令人敬佩!

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

從這節經文,看出五祖弘忍大師的處境,相當困難,原因是圍繞在他身邊的弟子,盡是凡流,沒有聖流。凡夫的見地,凡夫的思想,凡夫的作風與煩惱合流,煩惱是盲目的,智慧退位,煩惱為主導,爭名奪利在所難免,何況祖位崇高,誰不爭取,這是五祖步步為營,小心處理的原因在此。

惠能也明白老宗師的苦心,韜光養晦,聽命隨眾作務去。「隨眾作務」,叢林寺院中集體行動的隨眾作務,佛教的術語叫做「出坡」。出坡就是集體到戶外,鋤地種瓜種菜或斬樹破柴,總之,這是在戶外幹的體力勞動的苦活。惠能沒有這種經驗,不知道大和尚要他做些什麼工作,所以他要請教大和尚。並藉此機會稟告和尚,他自從開悟之後,心靈世界就經常與智慧相應,智慧的光明從來未離開他的自心,而且這種境界他感覺到就是在修福修慧,這也好像耕心田就是耕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這一請問,好像心在疑慮,難道別的事務會比這種福田更高超、更究竟嗎?五祖聽到他稟白之後,知道他開悟之後,他的見地與智慧所見皆同,與祖師同一鼻孔出氣,修行的方法正確,所以隨口大讚:「這獦獠根性大利」,怕他多說,天機外露,所以阻止他:「汝更勿言,著槽廠去」。這不是說:惠能的「常生智慧,不離自性」的修行有什麼不對而要另起爐灶。要他槽廠去,目的只是要讓他去避難,去韜光養晦,靜待安排。

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惠能踏碓。八月餘日。

碓臼柴房是福田,耕耘下種得真傳;
當年六祖覓心印,光被人群照大千。

韜光養晦在柴房,緣到登臨選佛場;
禪院昔傳梅子熟,覺園今放桃花香。

惠能是一個不識之無的粗人,在這上千住眾的大叢林中,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文邊工作輪不到惠能,能派上用場的不消說只是粗活了。「有一行者」,當然是一個工作人員,這位工作人員給惠能派的一份工作是舂米去。打穀舂米是一個苦差使,但卻是一個大功大德的事,因為一個二、三千人的大叢林,所需要供給的糧食米飯是十分驚人的,長期供應的白米數量龐大,可見人工舂米是一個大工程,要日夜趕工,勞動不停才能滿足、適應,否則便會青黃不接了。

舂米工作應是一個彪形大漢、身高體重、力大無比的人才能勝任愉快,惠能雖然十分精幹,但矮小又體力不重,重量不夠,碓踏不動,怎能舂米呢?傳說惠能為了增加重量。曾揹負一塊大石頭在身上,這樣碓踏動了,白米的產量改善了,但他的背脊卻被磨破受傷了,甚至傷口生蛆蟲了。他為了白米產量,忍受苦痛,從不吭聲,據說甚至蛆蟲掉離傷口,他為拯救蟲命,他還撿起蛆蟲放回傷口,可見惠能悲心慈懷,天性何等敦厚、何等苦心了。

這種任勞任怨的苦行工作,長達八個多月,一直沒有離開米房,也未再見五祖。

我為了對惠能的苦心表示深生讚仰,曾作了兩首七言絕句的禪詩,順便先來個解釋,以便作此節文的結束。

「碓臼柴房是福田」,這是第一首詩的第一句。因為舂米破柴是惠能千里迢迢從南方跑到北方,訪師求道必須先修的第一課。舂米所面對的就是碓臼,這是生產白米的加工廠,柴房即斬柴、破柴、鋸柴、製造煮飯作菜的燃料,柴房就是儲蓄燃料的工寮。惠能到了黃梅,除了第一次與老宗師見面時交談之後,已有八個多月,就未曾離開工寮,他在工寮做什麼?做苦活,但我不認為是苦活,是什麼?是種福田!其實三寶門中,無一工作不是福田,何況苦活更是福田中的大福田!所以特加讚嘆!

「耕耘下種得真傳」,惠能耕耘的是覺園,覺園是菩提園,下的是菩提種,長的是菩提樹,開的是菩提花,結的是菩提果,大豐收的是福慧之善根福果,其田當然是福德之田了。「得真傳」就是老宗師所傳授的是法身慧命,是真理,因此能究竟解脫,究竟成佛,非同小可的大功大德!

「當年六祖覓心印,光被人群照大千」,心印即是印心,惠能聞經悟道之後,他必須找個識貨的人-老師印證一下,他所悟證的是否真悟,所以他千里迢迢跑到黃梅訪師求道,就是為了印證此事。他終於找到明師,給他指點,給他開示,引他入門,所謂「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成佛做祖之後,敷揚法化,廣度眾生,其功德就不可限量了。所以說「光被人群照大千」,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同沾法雨,故說光被人群照大千。

「韜光養晦在柴房」,這是第二首詩的第一句。「韜光」就是把光芒隱藏起來,不能讓光芒太露。例如一個人如果太有錢、或太聰明、或學問太好,都會顯得太耀眼,令人不滿,令人妒忌,會造成傷害。「養晦」,晦就是晦暗,養晦就是不要讓它太光亮,讓它保持陰暗些,這樣比較安全。

惠能的突然出現,好像一個閃閃發亮的明星,使黃梅這座霧靄瀰漫的山頭,突然發亮起來,他的思想言談都顯得特別出色,老宗師雖盡量抑制,但仍然不得不給予喝采-這獦獠根性大利!並隨即「汝更勿多言」來阻止他,「著槽廠去」,這一切表現都是令他「韜光養晦」的動作。「在柴房」,依我推測五祖這位宗師,他對惠能無微不至的關懷和保護比慈母還要慈愛,可見他把惠能送去舂米破柴,絕不是磨折他或是虐待他,只是為了韜光養晦,為了減少外界的注意力,老宗師也長達八個多月,將近一年,一次也沒有去看他,等於把他充軍了,遺忘了。令人感覺到如果惠能是個好角色,不會被老宗師扔進米坊柴寮,也不會成年都不去看望他一下,可見米坊柴房是個韜光養晦的好去處,老宗師五祖這種苦心恐怕也只有情如父子的惠能師徒心知肚明了。所以我特在此來個畫龍點睛曰:「韜光養晦在柴房」。

「緣到登臨選佛場」,古時有志於功名的舉子,十年寒窗,鐵硯磨穿,希望考個狀元,若是學力有限,時運不濟,金榜題名並不是容易;成佛比考狀元更難,故古代禪師把成佛也比喻科考而稱選佛場。禪語有「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緣到登臨選佛場」,是比喻惠能韜光養晦,舂米破柴,等待因緣;時機到了,因緣成熟了,高登祖位,猶如考取功名一樣。

「禪院昔傳梅子熟」,撲鼻清香的梅花,它雖是花魁,但最為敏感,春的腳步,他知得最早,只要春有一絲氣息,它就首先開放,即使寒冬未盡,冰雪未消,它也會搶先開放,所以詩人讚它勇敢,說它「滿樹寒梅帶雪紅」,我也稱讚它:「寒梅每喜經霜後,益見清香惠及時」。

「禪院昔傳梅子熟」,正是梅花開放之後所結的梅子。梅花開放得早,但梅子成熟卻比較慢。禪院昔傳梅子熟是指修行禪觀者的成果。古代著名的中國金山寺有一位禪師名叫大梅,他修行的成果不錯,一天開悟了,受到大家讚嘆,向他道賀,說梅子熟了。結果「梅子熟」成為禪門佳話。

「覺園今放桃花香」,也是因禪門中有一位靈雲禪師因見桃花盛開而見道開悟而來。很有趣,這位靈雲禪師在這座寺院精修禪觀,歷史不短,據他自己說,至少有三十年了。寺院門前一株茂盛的桃花,春天年年柳綠桃紅,花紅似火,可是這位可愛的禪師卻從來沒有注意到這株茂盛的桃花,幾回落葉又抽枝,更從來未注意到這株桃花含苞待放,紅豔照人,竟經過長達二十九年之後的第三十年的一個暖春,這株紅欲燃的桃花,滿樹開放,光豔照人,讓我們這位可愛的靈雲禪師突然注意到,驚喜不迭,竟突然開悟了,而透露了悟道的消息:

三十年來尋劍俠,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得見桃花後,直至而今總不疑。

聖人總是同一鼻孔出氣,悟道的境界,看來光景雷同,故此借用來比況比況。

-講於紐約慈航精舍印順導師圖書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