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

須知諸相皆非相(上)

-白居易讀禪經的心得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有餘;
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
空花那得兼求果?陽燄何如更覓魚?
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老弟子譚克平,雖然華齡九十,但為弘揚中華文化,仍然勇猛精進。這位詩詞大師,不但經常應邀返北京西安廣州等地詩詞學會弘揚詩詞文化,即使美國紐約僑社,如耆老中心等社團,他也每週定期前去上課,教導詩詞,弘揚我國古典文化不遺餘力令人敬佩!譚老多選唐人詩詞菁華錄作講義。每次來訪,除讓我欣賞他的近作外也讓我分享菁華錄的心得。白居老讀禪經而作的這首禪詩,就是菁華錄中的一首。慈航月刊連載的「禪詩欣賞」的專欄,向來習慣以我個人的詩詞作題材。但今天卻突然改變作風,特以白居易大詩人的這首禪詩作題材,原因之一是覺得白居老這首禪詩很可愛,也很有趣,禪味奇濃,值得欣賞、玩味、咀嚼!同時原因之二是想起白居老與鳥巢禪師結法緣所留下來十分轟動的掌故,成為千百年來的禪門佳話。有了如此多采多姿的殊勝因緣鼓動我不能不把白居老因讀禪經所作的這首七言律詩來與慈航月刊的讀者們一同欣賞他讀禪經的心得!

白居老與鳥巢禪師結法緣的經過是這樣:鳥巢禪師是得道高僧,白老早就聞名,覺得這位禪師很可愛,人家的茅蓬搭在地上,他卻把茅蓬搭在樹上,既避濕氣又安全,不怕野獸的傷害和騷擾,可說是一個有創意的好辦法,倒真像一隻鳥雀巢於樹上居住,因此,時人都叫他鳥巢禪師,再無人知道他的真實姓名了。

有一天白居老跑到山上拜訪這位鼎鼎大名的鳥巢禪師,主要是想向這位世外高人,請教開示一些高深佛理,白老見到禪師很慈祥,十分歡喜,不作客套,就直接請問:「什麼是佛法大意」?禪師也開門見山地告訴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位白居老大詩人,以為這位大名鼎鼎的得道禪師,一定是口若懸河,高潮崛起,滔滔不絕,如歡宴貴賓那樣,出家人雖不能以大魚大肉宴客,但最低限度也應來個美食豐富、法味盈桌的素宴,誰知竟只是炒來一碗冷飯,讓這位飢腸轆轆的老饕白居老大感失望,難怪他火冒三千丈,怒氣難消才出言不遜曰:「這種老僧常談的佛法,三歲孩兒也道得,那用大禪師來開示」?鳥巢禪師畢竟是得道高僧,當然不會像他那樣既不為譽喜,當然也不為毀怒了,而微微一笑,才嚴肅地說:「不錯,三歲孩兒道得,但八十老翁行不得」!禪師雖是輕輕的、淡淡地糾正其錯覺,白老得到的卻是一槌很重的當頭棒喝,令他頓然覺悟,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白老竟不含糊地向鳥巢禪師五體投地虔誠一拜!人平時對於經義,從來不用心、不留意,猶如霧裡看花,視若無睹,其內涵、其要義,從來不想到要瞭解,更談不上會依教奉行,而加以逐步實踐了,才會如此無知和傲慢,現經禪師的當頭棒喝之後,深入經義,強求瞭解,才發覺到如此宏偉的大工程,即使從孩提就去實踐,步步前進,到了皓首毣耋之年,也未必能夠作到。可不是嗎?就拿「諸惡莫作」來說,就只是嚴持淨戒的這一德行,也不簡單,例如諸惡莫作便是「防非止惡」的美德。諸惡莫作便是嚴禁一切傷害自他的惡事都要拒絕,把罪惡的大門鎖牢,永不打開。思想的心理上不動絲毫惡念;在口頭的語言上不說一句對自他有害的言論;在身體力行上不作絲毫對自他有害的行為,一個人如能徹底作到,算是一塵不染,三業清淨了。但說來容易行來難,否則怎會從孩提到老翁卻不及格呢?你回頭自我檢驗一下你做到多少了?你午夜夢回返光回照,相信你一定感到慚愧萬分、汗顏不已;白老之所以先倨後恭,即因感覺的確作不到,否則,不會如此。一個丁點壞事都不沾染的人,不只是人間的君子、大好人,應是入聖超凡解脫中的大阿羅漢了。若再逆流而上,更作到「眾善奉行」,那就更了不起了。「眾善奉行」,就是世出世間的各種好事,都有興趣,都要參與,也就是幾乎「凡有利益,無不興崇」。世間道上的人間善業,天道善業;解脫道上的聲聞善,緣覺善,菩薩善,都步步高昇,把世出世間的一切偉大聖人的美德圓具於一身,這是「清淨莊嚴累劫修」的大工程,這可說菩薩行門中登峰造極了的最偉大、最艱鉅的行門,一個人能夠作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那是這種菩薩行若果都究竟圓滿了,也便是究竟成佛了。這麼偉大的工程,真的非同小可,即使活到七老八十鬚眉皆白的老翁,的確是未必行得!前兩句能作到,第三句的「自淨其意」是保證心清淨自然不成問題了。「是諸佛教」的第四句是總結,指出前三句聖訓,是七佛如來,或古今諸佛如來的皇皇教法,依教奉行,必得解脫!由於言簡意賅,白老無知,不識寶才被其拿來退貨,幸鳥巢禪師慈悲,給他來個當頭棒喝,才豁然開悟,白老作禮認錯感恩,留給禪門的一樁佳話!

現在我們回頭欣賞白居易讀禪經的心得,就可以體會到受棒喝之後的白老,果然要得,不再是「吳下阿蒙」了!

「須知諸相皆非相」,這是白居老讀禪經所作的這一首律詩的第一句,相信是他讀金剛經的心得。「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金剛經的名句。肯定他當時就是精讀了這段經文,有了心得,才作了這首七言律詩。四十餘年前,我也因讀了金剛經這節經文而有同感,當時曾把「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濃縮題為,怎樣才可以『即見如來』?而寫了五六千言的長文;後來因意猶未盡,又寫了一篇「再談怎樣才可以即見如來」的文長也有四五千言(此兩文後來都編入慈風文集中)。真是無巧不成書,想不到我研讀禪經竟與一千多年前的大文豪大詩人白居老同一嗜好,同對金剛經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經文領悟頗深而題詩作文而來個心得分享!

「須知諸相皆非相」所謂「諸相」,概括地說,即指宇宙萬有,森羅萬象;更具體點說,即是生理現象,心理現象,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所謂諸相,在出世聖人,偉大的佛祖,從禪觀的悟証中,智慧的透視裡,所見到的一切現象,只是因緣和合的假相,虛幻得很,隨時泡滅,所以佛說非相。世人業障深重,沒有定功慧力,眼光如豆,見相執相,順境生貪,逆境生瞋,一切罪惡,一切災難,由執相而來,如貪財的只想到財富,牛乳摻毒可以大賺特賺,財富滾滾而來,沒想到人民尤其是無數嬰兒普遍受害夭折毒死,沒想到嬰兒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動搖國本,且傷害國家商譽,莫此為甚,如此自私,不顧大局,多麼殘忍,其心可誅,天理難容!

世間不知多少罪惡,無不從執相而來,如貪色的,見到美女便神魂顛倒,設法強姦,甚至殺害,罪惡連連。有的自視英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得伊人憔悴」神氣得很,英雄氣概十足,卻不知「雖然未見人頭落,暗裡摧君骨樵枯」!總之執相的結果,冷戰熱戰、個人戰、家庭戰,甚至國際戰爭一時爆發,烽火瀰天,血腥遍地,商場情場,無處不變成戰場屠場,草木皆兵,人間難覓一片乾淨土!庸人自擾,愚癡無知,不知道「諸相非相」,不知道「春紅謝了太匆匆」,不知道廚房裡白髮蒼蒼的老婆婆都是洞房花燭夜的新娘的化身,世上多采多姿的「諸相」,委實短暫得很,值得彼此拋頭顱灑熱血來相拼嗎?佛祖慈悲,只是覺得山河大地,青山綠水風光好,充滿了自然美,何不「善念隨緣到處栽」,何必要殺個你死我活,把錦繡河山摧殘得枯枝敗葉,烏煙瘴氣,毒臭不堪!?四海之內皆兄弟,何不平心靜氣下來,自尊自重,彼此尊重,珍惜這片得來不易的安樂土,分享一下月白風清白雲閒的美好風光!

佛祖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就是暗示,假定世間一切現象如果都像一般顛倒眾生所執的那麼真實,盛開了的春花就永遠美麗,就不會謝,就不會落紅遍地,也不會如文人所說那樣:「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淤泥更護花」了。又如果:「若見諸相」皆如庸人所執著的都是真實不虛的「真相」,那麼「洞房花燭夜」的「新娘」就年年十八,永遠不變,永遠不會變成滿頭白髮的老婆婆了!同樣當年年輕倜儻的帥哥新郎,也同樣英俊如恆,不會變成馱背曲腰滿臉皺紋走起路來,顛顛危危,再也找不到當年的帥氣了!更悽慘的這些公公婆婆,恐怕不幸不久都只剩下一杯黃土了,這類變幻無常的現象,不是「非相」是什麼相呢?回頭看看還有什麼可爭呢?

白居老說:「須知諸相皆非相」,表示白居老經過鳥巢禪師的當頭棒喝之後,已深體佛意,超越凡情而入聖智,不再盲從凡愚之見了!「須知」近於強迫教育。意思是說,如果我們要真正瞭解佛祖所說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聖訓,就要認真把諸相的內涵,來個「打破沙鍋問到底」,澈底推翻,問它生從何來?滅從何去?要如出世聖人那樣,「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如此追求才不會被這些虛幻之相所迷,而得到正確的結論便是肯定說:「須知諸相皆非相」了。如果要勉強說有相,那只是緣起法的假相,佛法的術語說,那是「緣起性空」,只有緣起組合的假相,沒有實質的實性,結論為其性是空的,你這樣理解之後,就不會再執著了,也不會像凡庸的人那樣到處闖禍了,更不會流轉生死了。特別是白老能有如此深刻的悟証,最是令人驚喜!驚喜的原因是他的第一句詩所展示的「須知諸相皆非相」已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了,此見已是正知正見了,凡情轉入聖智,此一見地再也不會動搖了。

「若住無餘卻有餘」,讀到白老的這第二句,不但要為他讚嘆,更要為他歡呼了!原因是他的悟入很高超了!他不僅通達「緣起」,更悟証了「性空」了。前者是「先得法住智」;後者是「後得涅槃智」,這麼深入的窺見,怎麼不令人讚嘆?怎能不會令人歡呼?白老這才是認真體驗到「緣起」的幻相不可得;「性空」的真相也不可得!所以他更進一步說:「若住無餘卻有餘」。「無餘」「有餘」都是涅槃的境界-真理的故鄉,也是「三乘聖者共坐」的「解脫床」,這些寶物雖然是妙用無窮,失了它苦痛無邊;得了它福樂難量,但不論如何,不能執著,若是執著,即弄巧反拙得來的是反效果,因此,應該是「無住」,無住就自由自在,無罣無礙了。所以白居老警告「若住無餘卻有餘」,意思是便是傻佬作傻事了!前文說到:「無餘有餘」都是真理的故鄉,「涅槃」的境界,那兒豪華的很,幽美絕倫是聖人的賓館,是他們享清福的地方,你我除了非超凡入聖,才有登堂入室的可能,否則,無此福份!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