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

六祖壇經探秘(十六)

惠能聽到張別駕這種口氣是存心輕視初學;惠能認為張別駕是官員,如果是一個好的父母官,應該愛民如子,要以平等心對待平民,不應該存有分別心,待人有厚薄!所以惠能對別駕說:「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據我看,惠能與張別駕因彼此均不了解,才發生誤會。張別駕因不知道惠能是明心見性的聖人、是通家!表面看,他好像不識之無,其實他證悟平等法性之後,已是事理無礙,無所不通。不像一般人「觸事昏迷,舉心縛著」,惠能是聖哲,無此障礙,幾乎是「凡情莫解,聖智(粗淺的)難測」,張別駕以凡情測聖智,故未抓到癢處。惠能以聖智比況凡情,以為張別駕是修行菩提大道的大菩薩,所以說:「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張別駕所求的未必是欲學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最高的佛果菩提,是菩薩行者的學程,張別駕所求的可能只是人天福報,所以分別心那麼強,我慢心那麼高,不能修平等觀,行平等慈。

惠能明心見性之後,已破私我執,心只存平等,不起差別念,才對張別駕的我慢心,大為驚訝,認為我慢心傷菩提心,斷菩提種,悲心懇切的惠能,立即給張別駕開示,要他立即改正,把我慢的害處坦誠告訴他,讓他高舉慧劍,截斷慢根,讓菩提苗生長,菩提根深固。

惠能把人類的根性分為三品,每品再分三品,如是總共九品。例如上品人的根性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的差距。中品人也有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的些小差別。下品人同樣也有下上、下中、下下的品類差別,惠能把人類的根性分析得如此精細,比科學的分析還要徹底,人類的根性的確有如此多樣性的等類,例如他說「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無意智」,就是很科學的分析。「下下人」就是下品中的看來最差的一品下下品人,卻有上品人中最高的一品人的智慧上上智,這是千真萬確,一點也不假,因此,不可輕視初學,不宜輕視任何人。因為智慧是內在美,異常隱避,表面可能看不見,好像玉石,玉在石中,不識貨的人,不是專家,怎會知道一大片石山,怎知石內藏有珍貴無比的寶玉呢?

甚至一般認為是「上上智」的人,有時也「有無意智」,這是說:一等大智慧的人,他失憶時,醉酒時,悶絕時,不留意時,他也會沒有智慧。因此 希望別駕大人不要輕視初學。若是輕視初學,即可能招感無量無邊的罪過。因為輕視是傲慢心,慢本身就是一種煩惱,煩惱不除,成大障礙,什麼功德都不易成就,如堵車的高速公路,所有車輛都停頓,無法通行。修行也是這樣,有慢煩惱作障礙,什麼善根都無法成就。如塞車的馬路,成千上萬的車輛都停止不動,無量無邊的罪過,還不大嗎?佛曾經說有國王請他到皇宮結夏安居三個月,但皇帝到後宮之後,因天天歌舞享樂,竟把請佛三月安居的這個大事忘得一乾二淨,到他記起時,結夏安居的功德已經結束了,結果佛與僧眾三個月中只好以馬麥度日。事後,有人問佛,為何要如此不幸。佛告訴大家這是因果報應。因為佛過去生中,曾在一位大富長者家做高級傭人,當時有出家人來托缽,他輕視那位出家人說他應吃馬麥,不應受供應,所以他雖已成佛,仍受此果報。可見輕視別人是有罪的,不可不警惕。

其實依我觀察,張別駕與惠能都是出於誤會,否則不會如此。例如張別駕即因對惠能沒有慧眼,不識英雄,才有這麼大的誤會,才說些對惠能有輕視的話。因為他以為惠能既然是個不識之無的文盲,而且大家都稱他作獦獠,獦獠就是野蠻民族的粗漢子,一個文盲的粗漢子,說他也會作禪偈,豈不是開玩笑嗎?這怎不使張別駕聽到大吃一驚!因詩偈是文學的精華,即使是老秀才經過多少心思推敲錘鍊也未必能把一首詩作好,古代的詩詞大家尚有「一句三年得」的慨嘆;就是被尊為「教授師」的神秀上座,他作的這四句短偈,也不知熬了多少天多少夜,搜盡枯腸,挖空心思,推敲來推敲去,經過多少時間才成定案,但他仍無信心,不敢親自送到上人手上,不得已才書在壁上讓上人自看。而惠能既不識字,未經思考,更談不上琢磨,竟能出口成章,誰肯相信?難怪張別駕因懷疑而出言輕視,最大原因是張別駕不知道惠能已是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之人,見性明心之人,肉眼雖不識字,但他的慧眼、法眼,比他的肉眼高明得多了,惠能的慧眼、法眼更靈光,更了不得,他不但會作偈,還會說法令人開悟呢,張大人不要再誤會了。

至於惠能對張別駕不免也有些許誤會。惠能對張別駕說:「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惠能把張別駕看成是「欲學無上菩提」的人,恐怕是太恭維了。學無上菩提的人,是菩薩大乘根性,是發菩提心的人。一般在家人信佛學佛,大多數只是想種一點善根,求點人天福報,並不是每個在家學佛的佛弟子都有那麼大的悲心弘願,惠能太抬舉也太慈悲了,所以才滔滔不絕地教導他,而張別駕卻急於要知道這不識字的獦獠,究竟寫的什麼偈呢?所以張別駕不想聽他語重心長的長篇教訓而催他說:「汝但說偈,吾為汝書」,好像意思是說:不要再嚕囌了,趕快把你作的偈說出來,我立即就給你寫!因為不識字的人會作詩偈,這是千古奇聞,誰不急於想把這謎底揭開。張別駕為此也感到興奮,因為這種奇事、盛事,能恭逢其盛,也是一個難得的造化,他不想錯過學法求法的機會。所以他補充說:「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得法」就是雀屏中選,得到五祖弘忍宗師傳授衣缽成為名正方言順的第六代祖師,就是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超凡入聖了。如春風化雨,大地眾生普得法益,關於這點,法雨均霑,卻別忘記我,要先度我,這話有言在先,請勿忘記!近水樓台先得月,張別駕聰明了。

(此處列上兩首禪詩原文)附上的兩首禪詩,是我為讚仰惠能大師而作的,先順此略作解釋。石藏無價寶奇珍是兩首中第一首的第一句,意思是說:寶玉藏巨石中,不是識寶的寶匠,不容易看出頑石中有珍貴的珍寶。從表面看,幾乎人人都把它當為普通頑石,不獨看不起它,還糟蹋它,踐踏它,如惠能大家都看他是一個粗漢,一個只能幹苦活,做破柴舂米的粗角色,全山的人,從五祖宗師至小沙彌,都把他呼為獦獠,誰也不會珍惜和重視他。

「糞土摩尼未染塵」,這是另一個比況,摩尼是摩尼寶,也叫如意寶,是珠寶之王,糞土是最污穢的東西;摩尼寶是最珍貴的東西,糞土是最下賤的。高貴的摩尼,縱在最下賤的糞土中,摩尼寶也並不遜色,仍然是那麼高貴,因摩尼不受污染,所以說未染塵。如惠能出身下賤,窮苦不堪,無以為生,以斬柴謀生,又未曾受教育,但這樣的身世沒有影響他的高貴品格、崇高德性、天生智慧,且終於成為一代宗師六祖。

「頑石之中玉未琢」,頑石其外,金玉其內。外表粗陋的頑石,一點也不影響頑石所包裹的內在金玉,「本自具足」的金玉只是本自天然,尚未經過高明的匠工的解剖和琢磨罷了,這並未影響它的價值。「當知山野有完人」德高望重世外高人,因淡於名利他們多數隱遁深山。「完人」即道德崇高,善行完滿的高人。因張別駕輕視初學,看不起惠能,以為他是粗漢,野孩子,殊不知惠能是奇珍異寶,是頑石中未琢的寶玉摩尼,是世外完人。

「莫輕未學宜尊賢」,表面惠能好像是未學或初學,其實是「老參」,是位登「無學已明心見性」,不能只看外表,有人「敗絮其外,金玉其內」;有人「金玉其外,敗絮其內」,只看外表,可能跌眼鏡,看錯人。應該以內在的賢能、德性作標準。「福德莊嚴是勝因」,一個人的高貴德性,往往是深藏不露,只從外表看不出來。因為每個人的福德因緣不同,有的人表面看他很粗魯,但他的內在很優秀;有的人外表很優秀,但他的慧根很差。總之,一個人的賢與不肖,福德因緣,宿植德本是主要的勝因。「勿把精粗作誤判」,這是說不可以以貌取人,若是只從外表的相貌來判斷,可能會錯誤,如惠能那個不輕視他,把他當為粗孩子獦獠,誰知「獦獠小子是真身」,獦獠這粗漢子才是寶貝,才是繼承正統六祖的真身,真是全山的人,除了五祖之外,可說個個都有眼不識泰山的一群生盲,實堪浩嘆!

-講於紐約慈航精舍印順導師圖書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