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人生難得宜知珍

人生難得宜知珍,佛為慈航可出塵;
業海茫茫何處是?禪天萬里自由身。

佛說「人身難得」,從表面看,好像與事實不符,普通家庭,尤其是窮苦人家,如果不節制的話,一生就是十個八個兒女,繁殖之快,望塵莫及,只一個國家,如中國便有十三億人口,地狹人多,不但居住有問題,糧食也有問題,怕有人滿之患,聽說印度亦接近這個數字。政府為了節制人口的繁殖,不得不訂製一胎化的政策,並嚴格執行,以期控制人口膨脹的壓力,總之,從表面看,人身並不難得,相反的,易得得很!

然則,究竟佛從那個角度看,而強調人身難得呢?因為佛祖瞭解到人最低限度必須具備三大要素,才有資格登上人生舞台,也才能擁有人生舞台的寶座。哪三大要素?一、三皈,即皈依三寶,這是證明你有希聖希賢的決心,抱著對於聖賢的高山仰止,有超越凡流的嘗試,對於聖賢事業的認同。二、五戒,即(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妄語;(四)不邪淫;(五)不飲酒。這第二要素是提昇德行的嘗試,和鞏固德行的保障。因為「戒斷於損他,普施無所畏」,一個矢志於聖賢事業者不啻於戰士披上甲盔,也如警探穿上防彈衣,一切有安全保障了。持戒莊嚴對於一個修行者,不只是為個人築起金城湯池的保護網,同時也為你所接觸到社會人羣築起堅強的安全保護網,因為持戒的第一個目的,就是拒絕對別人有任何損害,例如五戒中的第一條戒就是「不殺生」,不殺生就是不許可無故殺人,包括無故的任何傷害都不許可,對於別人的任何傷害,便等於傷害自己,若是對於別人有任何傷害,也即傷害了自我,自我的戒行就有了缺口,受到破壞,戒行就不圓滿了。所以受持五戒者,要嚴持淨界,保護戒行,使戒行永續清淨是最要緊的課題。

第二戒「不偷盜」,這是有關對於別人生活上的資生工具,例如錢財是對於人的生命是間接、安全的保障。偷是暗地裡乘人不知不覺中把別人的財物取去,這屬於巧取;盜是明取,用強大的武力或刀或槍,使人無力反抗強力劫取,這屬豪奪,總之,財物糧食因被巧取或豪奪,生存便無形中失去保障,可能造成飢寒交迫而死亡,結果造成災難,這如殺生相同,持戒者為了完成「戒斷於損他」的美德,所以第二要嚴持「不偷盜」戒。

第三戒「不妄語」,不妄語就是不說些不真不實的假話。這是動機不純不正,為了達到損人利己,用陰謀、奸巧,達到欺騙的目的,用不真不實的言論,使人不知不覺中,信以為真,入其圈套,落其陷阱,這類語言,不但有悖良知,也傷其德行,這便是妄語了。人的口業,原有四害;除了妄語之外,還有「惡口」,那是出於暴怒,出口傷人,對人毒罵,霸性特強,對人詛咒、惡罵,就如含血噴人,其言如刀、如劍,傷害之深,令人無法忍受。另有「兩舌」,這類語言是無中生有,為了達到毀謗、中傷目的,製造謠言,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亂,使甲乙朋友之間,引起惡感,製造仇恨,令人彼此猜疑,不敢信任,心地的惡毒,存心的不良,令人受害。最後一類是「綺語」,這是善用花言巧語、誨盜、誨淫、誨賭,使正直的人,因意志不堅,定力不足,由這類存心不良的人的花言巧語,從旁激勵、挑逗,心旌搖動墮落而淪為盜賊,淪為淫徒、賭徒、酒徒,口業的四大過失,都違背「戒斷於損他」的原則,所以戒徳莊嚴的修行者,都要嚴加戒除。五戒中的口業戒只提到「妄語」而未提惡口、兩舌、綺語等三者,實即妄語中概括了,才略而不說。

第四戒「不邪淫」,淫欲是欲界眾生的同業所感,幾乎是不論是胎卵濕化的四類眾生都要以淫欲而正身命,所以在生理上才有淫欲這門功課。也不論高級低級的蠢動含靈,都如荀子所說那樣:「人生而有欲」,真的這好像是與生俱來,甚至如昆蟲螞蟻那麼渺小,也都躭著不捨,一樣的如癡、如醉、如迷!

人類的欲行,本來只是為了傳宗接代的需要而不得不為,但不幸竟變成人類強烈的欲望,於中更衍生許許多多的惡感惡行,更悽慘的是由此織成嚴重的生死羅網而永沈苦海,永墮三途,聖賢路斷。因此,在佛法的戒行中,「不邪淫」的律條,用意是對於在家佛弟子,一方面是為培育潔身自愛的高品格;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家族血統的純正而嚴戒邪淫,即合法婚姻之外不得有苟且的不正常的男女關係,也即保障「戒斷於損他」的內涵。

 又五戒對於希聖希賢者,也即有傾向於出離心的佛弟子,因為出離心者是要裂生死網,要超越三界,志在立足人道放眼聖賢的一羣,他的五戒就不是戒邪淫而是徹底斷淫了。

第五條戒是「不飲酒」,因為酒是一種烈性的麻醉品,飲多了能傷腦,使人麻木、糊塗、失去理智。學佛最重要是智慧,有智慧才能斷煩惱,有智慧才能破妄執證真理。世間的天災人禍,可說都是因眾生的糊塗、愚癡無知而造成的煩惱纏綿,苦海無邊,如盲人騎瞎馬,半夜臨深池,怎不危險萬分?佛門有句名言:「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之所以畏因。因菩薩有大智慧,知道惡因不能造,由於不造惡因,所以不感惡果,菩薩之所以不受三途苦報,而能聖觀自在,無罣無礙,福樂無窮,為人所欽羨,為人所讚嘆!當然是得力於智慧。眾生愚癡、無知,糊塗透頂,貪圖眼前的刀口之蜜,不知惡因之可怕,到處闖禍,什麼惡因都造,地獄因、餓鬼因、畜生因,什麼惡因都有興趣,大造特造,三途苦報,沒完沒了,結果是自作自受,到惡報現前,此時才發覺禍害闖大了,這才慌恐萬分,抱頭大哭,呼爹喊娘,「天堂有路你不去,地獄無門你要入」,到了東窗事發,畏果不是遲了嗎?可見糊塗太可怕了!所以五戒的最後一條要戒酒,不讓酒害,製造糊塗。

戒德莊嚴對於人生社會的另一大貢獻是「普施無所畏」。普施無所畏,就是等於說,你的鄰居如果是一個修持淨戒的人,你就等於同一位大善人在一起,也間接的等於找到一位大力士作你的保鑣,或者你像住在軍營中,安全絕對得到安全的保障了。例如人生在亂世,惡人多,好人少,草木皆兵,膽小的難免終日惶惶,沒有安全感,身體怕惡人傷害;錢財怕惡人打劫;名譽怕壞人中傷,周圍都是壞人,虎視眈眈,經常要提心吊膽,無時安寧,但現在有持淨戒的人作鄰居,大可放心了,因為「法王座下無寒秋」,因為周遭的都是佛門子弟,佛門子弟都是嚴持淨戒的人,凡是戒德莊嚴者,必定是「普施無所畏」,服了持戒者的定心丸就得大無畏了,還有什麼可擔心呢!人格的要素中,除了三皈、五戒的兩大類之外,另外還有「十善」,也即是「身三,口四,意三」等的人生的十大淨行。這十大淨行也為菩薩六度萬行的基石。因其內容太廣,此處不去詳說了,扼要地就如佛經所說:能作到「守口、攝意、身莫犯」,也就相當成功了。因為這是個人身口意的三業,為培養崇高的操守和德行的基石,總之,在人生的旅程上能保持三皈、五戒、十善等這種高品德、高操守、才有把握保持人身的資格於不墜-不降級、不墮落三途。但滔滔人世,芸芸眾生中,若是逐一檢驗他們的思想言行,能夠合此標準的,委實太少了,由此證明喪失人身的機會太多,得人身的機會太少,因此佛祖才不得強調「人身難得」。

禪詩的第一句「人生難得宜知珍」,也是依據佛祖的看法作準繩來提出警惕,意思是說,人生既然得來不易,就應該特別珍視,就應該好好地利用,不宜自我撻伐!俗語說得好:「天生我才必有用」,為什麼要踐踏呢?人如廟堂之器、棟樑之材,為什麼不拿來作皇宮而要拿來起豬圈作廁所呢?「自古神仙作福來」,為什麼有人「福慧雙修,成佛作祖,「彼既丈夫我亦爾,有為者亦若是」。為什麼你要造惡業隨三途去受苦呢?這不是太不知自愛了嗎?暮鼓晨鐘,劃破夜空,隆隆作響,你的迷夢為什麼還不警醒?

「佛為慈航可出塵」,塵是塵牢,指生死苦海。佛祖澈骨的悲心,見到眾生在無邊苦海中受苦於心實在不忍!特別是見到那麼多顛倒眾生,愚癡無知自造苦海,如春蠶作繭,自困自縛,如自掘墳墓,自我埋葬,最感痛心!因此,佛祖不得不到處駕慈航、渡迷津,在苦海中奔波忙碌,這也要有殊勝的因緣,殊勝的福報才能遇到,如果還不知把握,讓其交臂錯過,仍沈淪苦海,那就太不值了!此詩提到「佛為慈航可出塵」,這是暮鼓晨鐘,有「振矓發瞶」的功力,若是再不警醒,不覺得太辜負了嗎?佛的智慧如明燈,能破除眾生的愚癡黑暗,糾正眾生錯誤的、罪惡的思想言行,培養大公無私的高尚品德。佛的慈悲如春風,能使寒流遁去,重溫大地,使萬物敷榮,締造和樂清淨的大社會,共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滿幸福生活,在人倫沒有天災人禍的滄桑,就等於得到佛祖的慈航普渡而出塵了。如果更進一步,更上一層樓,由福慧齊修,登上聖域,那這一慈航普渡的出塵便是浩浩蕩蕩,超越三界高登佛國淨土了。

「茫茫業海何處是」,那是慨嘆眾生的愚昧無癡,由生理心理的原始衝動,顛顛倒倒,缺乏慎思明辨,廣造惡業,業網重重,業波洶湧,結果是苦海無邊,永劫沈淪。「何處是」,等於自我怨嘆,家在那裡?何處是歸程?業不是好玩的,造業如欠債,欠債要還錢,債不清怎能超脫?因此,有人永劫沈淪,永劫受苦,而且是自作自受,逃也逃不掉,這是最可悲了!成佛之道說:「有報必由業,微小轉廣大。能引及能滿;決定或不定;現生或後後,業力不失壞」。這是說業的多樣性,有的惡業造了會成長,小業變成大業。因此,法句經特別警惕:「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滴水雖微,漸成大器」。如有人謀害了別人,還冥中偷笑,令人受苦,以為其計得逞,時生歡喜,即因暗喜,原是小罪,終成大罪。若是善行,因不斷生歡喜,便由小善而成大善。故說微小轉廣大。其次是人有引業和滿業,若造的是惡引業,他能引你墮地獄、畜生、餓鬼等惡趣受生,到了三惡道之後,再看你的業力淺深輕重,果報自然也隨著業力的情況而轉移,這便是滿業的力量。若造的是善業、引業引生人道之後,同樣是人,有福報大,福壽康寧;有人福報差,多病多苦,多災多難,這便是滿業不同的果報了。有的業是決定了的,即受報的時間、地點都決定了。造了惡業的,幾時死亡,死後即下地獄、或墮餓鬼、或作畜生,時間地點都決定了。反之,生前若造的是不定業,自然也是隨善惡業的情況的安排,時間地點都未決定。另外有業是現報,即當下就受報,這是屬於強大的善業或惡業才會當下受報,俗語也稱此為花報,果報在後頭。例如有人拾巨金不昧,物歸原主,當下受到獎勵表揚。若是大惡,大強盜,當下便被打死,諸如此類,屬於現報。生報是死亡之後,來生才感報。後報是隔一生或多生之後才受報。總之,業力是相當多,相當複雜,不能只著重目前有無報應而抹煞因果的報應事實。業力是百千萬劫不失壞的。如經說:「行惡見樂,為惡未熟,至其惡熟,自見受苦;行善見苦,為善未熟,至其善熟,自見受樂」。這點不可不注意。

總之,善業可以大造特造,多多益善。若是惡業可就不能不謹慎了。

 「禪天萬里自由身」,這是禪師的建議,對這累生累劫由煩惱無明顛顛倒倒所累積的惡業,所織的重重羅網,有沒有意思要裂開生死網,走出生死牢獄,呼吸一口新鮮的空氣,望一下真理的曙光,欣賞一下晴空,享受一點白雲閒的意景?如果有這種意向,「禪天萬里」是最佳的選擇。「禪」是定學,因在紅塵世界的芸芸眾生,生活在五濁惡世,滾滾紅塵,如投入染缸,五顏六色,一身污染,臭穢不堪,跳入大海也難以洗滌,唯有禪天空闊,氣象清新,潔淨無染,如「水清珠能清濁水」。能使一個猿猴野馬的混亂不堪的心歸於寧靜,污染的心變得清淨,如滾滾烏雲消散之後,晴空出現,智慧的陽光便出來了。人心正是這樣,由禪觀的功力,掃蕩了妄心亂識,不再混亂,不再糊塗了,何去何從有了方向,法性真如出現了!就如古禪德所說那樣:「我有明珠一顆,卻被塵牢封鎖,今日塵盡珠現,照破山河萬朵」。

舉世滔滔,輪迴六道的生死凡夫,可說與古禪師一樣,人人皆有明珠一顆,之所以苦海無邊,生死束縛,始終不得自由解脫,同樣是被塵牢封鎖,所謂塵牢,即由「無明所覆,愛結所繫」而被塵牢密密封閉,如戴腳鐐枷鎖掙脫不了!禪師的「塵盡珠現」,那是禪觀得力,才有機會,把塵牢搗毀,把腳鐐枷鎖打破,而解放出來,恢復其自由解脫!如摩尼珠寶,穢污洗淨了,恢復了明珠的璀璨光明,才能再放光動地,照耀錦繡河山,像一朵朵的含笑的蓮花!這正是我所說的「禪天萬里自由身」的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