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六祖壇經探秘(二十二)

「丈夫本是天人師」天人師是有成佛的資格。天人就是泛指諸天或人倫,若能成佛,便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了,何止天或人的老師。成佛之後,就能駕慈航度迷津了,普濟沈淪苦海的一切眾生,使他們立即超脫究竟出離。「貪戀世間名利漢,可憐那似佛家兒」。這是感慨眾生顛倒,難得有緣遇到慈航普渡,竟不知及時登上慈航早求得度,卻去貪戀世間如幻夢那種虛無短暫的名聞利養,猶如明珠彈雀,愚癡顛倒之極,那像個重智慧、重福德修養的佛家兒女?不獨是可憐可愍,更是可悲可嘆了!
       
「驚喜獦獠是丈夫」,這是讚嘆惠能的天生異稟!佛門子弟本「佛法平等無有高下」的法理,應皆平等相待,不宜輕視,而且一切眾生皆是未來諸佛,輕視眾生,等於輕視未來諸佛,何等罪過!同時眾生羣眾中,可能有佛菩薩,或其他聖眾,化身其間,只是你無慧眼法眼,僅憑肉眼,不知不見罷了。如唐代的五台山,一時就有豐干彌陀、寒山拾得、文殊普賢和彌勒的化身,若非豐干饒舌,幾乎有眼不識泰山,一時錯過!所以待人不宜輕視!誰知粗魯的獦獠,竟是堂堂的大丈夫-禪門的第六代大祖師!且是「禪林仰止最高枝」,禪林那麼多的禪修弟子,而惠能才是「禪林普天共仰最高枝」,你輕視獦獠,等於輕視六祖,這還不罪過嗎?「外粗內細含珍寶,竟是佛門大寵兒」,世人所見的只是外在的粗陋相,看不見內在珍寶。五祖所見的只是內在美,內在的高貴寶藏,不見外在的粗魯相,所以把他當為寶物保護。五祖為了惠能的安全,怕他受到傷害,不但步步為營,而且五祖所築的保護網,敷天蓋地,廣大的龍天護法,組織起來的保護網,固然是無時無地不暗中圍繞在惠能的身邊,使惠能如置身於「金城湯池」中那麼安全。甚至惠能的途徑方向,五祖也作了萬全之計,務要使他萬無一失。為什麼那麼小心?因為惠能是紹隆佛種的大寵兒,否則,他有什麼錯失,便焦菩提種,斷菩提根了。

「不識本心似小蟲,通來心性變神龍」。這是最後一首詩,所探討的是迷悟的問題。不識本心,就等於說,一個尚未開悟,像一個迷夢中的人,貪瞋癡原封未動,盲塞無知的凡夫俗子,見到羅列面前的花花世界,什麼都顯得新奇、可愛,到處留情,順境則愛,逆境則憎,憎愛之念,使他忘形、神魂顛倒、癡情迷情,是人生道上最可憐的一羣,他們伸不直腰,挺不起頭來,好像沒有脊骨;不是小蟲是什麼呢?相反的,「通來心性似神龍」,能通達心性的,智慧開竅了,無明破除,明心見性之後,小蟲就變神龍了。如一個未受教育的人,如盲如瘂,受教育之後,滿腹經綸,當然就再也不是盲公或瘂巴了。

「娘生面目難尋覓」,「娘生面目」,是禪門的典故。古禪師教人參話頭,即假設疑問,要參學的子弟,追尋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現在的昂藏七尺的粗大漢,是現在父母所生之後的業力所感的假面目,在假面目未出之前的真面目,究竟什麼樣的狀況,要把他找出來,找到了嗎?是四相,抑四不相?找到沒有?古禪師找到而開悟了,找不到不能開悟。娘生面目難尋覓,芒鞋踏破嶺頭雲,山太高、雲太深、霧太濃,全山找遍,嶺上的白雲,都被禪者的芒鞋踏破,踏碎得不成樣子,卻始終找不到娘生面在那裏,主要是因霧太濃了。「迷霧遠揚得見蹤」,幸好昨夜霧隨風雨去,回頭方見「娘生面目伴老松」。結果智慧風才是吹散迷霧的得力助手。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即衣缽」。六祖壇經的這段經文的記述,雖已是千百年後的今天,閱讀起來仍然是一種刺痛,一種莫大的傷感!祖位的傳承,是聖賢的交接,繼往開來,續焰傳燈的大事,如來的偉大家業,移交給第二代來荷擔,這是任重道遠的大事,如在家庭,父親把全部家業交給長子來繼承,兒子結婚,成家立業的大喜事,要大擺筵席,請所有的族中父老、親戚朋友,前來飲宴,是族中的大喜事,人人表示恭喜恭賀!喜氣洋洋!也如一個朝廷,皇帝年老了,打算把國家政務,交給精明能幹、勤政愛民的年輕太子來主持國政,現在加冕大典,大開筵席,舉行國宴,宴請文武百官,友邦元首,大肆慶祝,舉國騰歡,這是何等大事。

傳承祖位,是聖位傳承,轉凡胎換仙骨,是成佛作祖的大事,依六祖來說,更是如仙鶴脫了樊籠,遨翔天際,永無束縛,永遠是聖觀自在,自在聖觀了。這是何等大事?也是何等喜事?是佛教的盛事,也是國家的盛事,正是「諸佛生歡喜,龍天降吉祥」的大事,聖凡欣慶,舉國歡騰!可是我們的五祖弘忍大師,為六祖惠能辦這場祖位傳承大事,卻是「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半夜三更傳法、受法,人盡不知,等於偷偷摸摸,人盡不知,等於私相授受,作得如此委曲,如此不光彩,其中背後,多少委曲,多少辛酸,無人知曉,高齡七十的老宗師一人承擔,年輕的惠能未必能夠知曉,聖人也要承受如此嚴重的法難,能不令人深感浩嘆!「弘忍,弘忍!」是否名如其人,就必須大大地忍受無邊折磨,和無邊苦難呢?寫到這裏,感情脆弱如我,不能不同掉辛酸之淚!

「衣」即出家人的衣服,有九條、七條、五條。五祖傳六祖的應是九條的祖衣,是禮佛及講經說法用的衣服。「缽」是出家人用的飯碗,名應量器。何為「頓教」,法門有二:一、鈍根者,漸修漸證,猶如行樓梯,一級一級上,沿級上進,不能躐登。一步一步來,進度慢。二、利根者,頓修頓證,不經階梯,如坐電梯,直上頂樓,時間短,速度快,言下即悟。前者慧力差,或者根本沒有智慧;後者智慧強,故能言下即悟。前者如神秀;後者如惠能。

菩提達摩一脈相傳下來直至五祖再傳給六祖惠能,都是頓超頓證的法門,這種法門以智慧為指導,智慧如燈,稱為「照見」,不假「思量」,正是「妙峰山頭從來不許思量」的禪祖的古訓。一到思量已落意識妄念,不是智照了。衣缽的傳授只是信物;只有頓教法門才是法性理體。

五祖傳授了教法信物的衣缽之後,接著就對惠能說:「汝現在是禪門的第六代祖師了。你要慎重地、小心地保護它,銘記在心,知道祖位崇高,任重道遠,佛法要弘揚,眾生要廣度,而且流布將來,法輪常轉,如無盡燈,燈光永續,莫令斷絕。這是多麼莊嚴的囑咐,和多麼沈重的擔子」;惠能有此能耐,看來勝任愉快,故毫無難色。

接著五祖開示惠能一首禪偈: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五祖深更半夜給惠能密傳心印之後並剴切地傳給他一首禪偈。祖說「聽吾偈曰」:聽就是諦聽,因這首偈是五祖對惠能最後的教訓,此後再聽如此剴切的具體教誨機會就不多了。所以諦聽即切實地留心地聽,聽後還要「善思念之」,要銘記不忘地留在腦海深處,經常體認,認真回味。五祖開示的:「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雖只是這麼短短的四句禪偈,卻是展示著娑婆世界和佛國淨土的兩座藍圖。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是娑婆世界及六道眾生生死輪迴的藍圖。畫龍點睛地指出,娑婆世界的眾生之所以要受輪迴苦,因為他們是有情,沒有智慧,不能擺脫煩惱的糾纏,受著煩惱的支配。有時被貪欲心牽著鼻子走;有時被瞋恨心牽著鼻子走;有時糊塗得不明事理因果而被愚癡牽著鼻子走。這樣不斷地起惑、造業,結果是罪業累積如山,不受惡報,不墮三途,不受地獄、餓鬼、畜生的苦報,不做六道輪迴的遊客,根本不可能,因此,偈文中非常清楚地指示,只要你是七情六欲支配中的有情眾生,只要仍然與貪瞋癡的三毒掛鉤,像參加了幫會,屬於黑社會中的成員,你手中就染了血污,你在警察局的黑名單中就留下案底,你就不是一個良民,你得隨著幫會沈淪,苦海無邊,永難超脫。所以說:有情來下種,等於說你參加黑幫;因地果還生,如播下痛苦的毒種,就得隨著黑幫沈淪,而吞下自種的毒果,而且循環不息,永無了期。

「無情亦(既)無種,無性亦無生」,是佛國淨土的藍圖,亦畫龍點睛似地清楚指出,佛國淨土的四類大聖人之所以能超凡入聖,能擺脫煩惱的糾纏,不被煩惱的惡勢力所支配,不起煩惱,不造惡業,自然就不感惡果,生死羅網就裂開了,就超越了,出生死牢,六道輪迴就結束了。


「無情」就是「以智化情」,出世聖人因禪觀了得,因禪觀引發了高度的智慧,突破了迷情,透視了迷情的虛幻不實,不受世人所迷戀的所謂:「妙色妙聲妙香妙味妙觸」等的五欲的迷惑,五根不隨五境到處迷戀到處留情-眼不為色迷,耳不為聲迷,鼻不為香迷,舌不為味迷,身不為觸迷等,所以說:無情既無種,情欲經過淨化之後,情變智慧了,沒有情欲之情了,只有智慧種,沒有情欲之種,既無情可生,也無種可下;「無性亦無生」,到此地步,凡是娑婆世界六道眾生的一切情欲性、煩惱性而引起造惡業感惡果的一切苦因苦性,都徹底解決了、斷除了,一切苦難究竟結束了,佛法術語稱為「無生」。猶如一個戰亂頻仍的國家,人民的生命財產都不得保障,國中人民,水深火熱,苦不堪言。現在戰爭停止,人民可以安居樂業了,故無生就猶如戰爭結束了、和平了。和平不是空洞的名詞,和平應有豐富的內容。和平了,人民不須再受苦受難,生命財產有了保障,人民不用再受戰爭的恐怖,可以安居樂業,可以過無災無難,太平的、風調雨順的、國泰民安的好日子。



-講於紐約慈航精舍印順導師圖書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