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裴休丞相送子出家的故事 (七)

含悲送子入空門,朝夕應當種善根;
身眼莫隨財色染,道心須問歲寒存。

 裴休丞相送子出家的故事中,前段是一篇「警策箴」,後段附有兩首詩偈,詩偈中,前者是一首七言律詩;後者是一首七言絕句。現先將七言律詩分段略為解釋,以便提供給慈航月刊諸位讀者共同分享:

「含悲送子入空門」,這是送子出家詩的第一句。本來送子出家是個好事,為什麼會傷感會「含悲」呢?因為人是感情的動物,所謂「舐犢情深」,母牛與小牛尚且有舐犢情深,何況親生骨肉,從小襁褓哺育長大,血濃於水的幼兒要送去出家,從此離開家門,不能朝夕繞膝承歡,家中突然少了一個幼童,一股寂寞的陰影凌空襲來,父子的深情無形中好像突被撕裂了,身為嚴父的裴休大人,怎能不情緒決提,洶湧衝出,心酸欲淚,悲從中來!所以裴休大人的「含悲送子入空門」的詩句確是描述他當時心境感受的真實寫照。

這種情況,凡是親人遠離久別,就時常會發生的現象。如女兒結婚時,父母把女兒交給新郎;或把兒子交給新娘,作父母的也忽然不禁引起心酸而泫然落淚!感觸到相依為命的兒女,長大了,別離自己了。這是佛說的八苦中的「愛別離苦」,生死離別,情緒上都會引起強烈的感觸,迸出或悲或喜的熱淚!因此裴休大人說「含悲送子入空門」,也是人之常情了。由此也可見,裴休大人把公子送去出家的決定,在感情上必定經過很沈重的掙扎,很嚴格的考慮,才作成這種石破天驚的決定,最後仍然不免含著悲痛的情懷把愛子送去出家。本來是私有的骨肉,現在割愛送給佛門,作為一切眾生的僧寶。

「空門」就是佛門。因佛的究竟成佛,是定慧相資,禪觀強大的功力。佛有高度的智慧,發現到一切法的真相,從結構到圓成,無一不是靠眾多的因緣條件凝聚而成的。除了這些眾多的條件之外,從頭到尾,從內到外,能見到的,除了令人迷惑的幻生幻滅的一點假象之外,可說從來就找不到如世人所執著的實我、實法的本來面目,如果強調有其真相,那麼這真相,就只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空相」了,空相才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的真相。因此,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所謂宇宙萬有,森羅萬象,山河大地,看來的確是多采多姿,現象千差萬別,但實際上都是幻相。比陽焰、比海市蜃樓還要虛幻,古人形容為「南柯一夢」,只是暫時的境相。如金剛經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佛祖透過禪觀引發般若空慧所發現到的真相,這也只有佛與佛才能究竟的境界,可說是:「智者所見皆同」,智者稱這是「空相」。但這與「愚者所見不同」,愚者認為是「實相」,愚者所見不同。智愚所見,差距太遠,智愚不同,難免諍論。其實:「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可見這些境相都是歷史的事實,能否認得了嗎?

因空性是法性的真相,唯佛智能看破證得,因此,佛門被稱為空門。佛門中的學者既然透視了一切皆空,那末短暫的人生,短暫的名聞利養,榮華富貴,既然都看空看破,如夢境、如水泡、不執取、不貪戀、立足人間、放眼佛國。佛國的清淨莊嚴,佛國的豪華富貴,在他們的慧眼下,世間的物質生活就不值得一顧而被看空了,可見空門可解釋為多重意義。

在史書上沒有說到裴休大人有其他兒女,可能送去出家的,也許是一個寶貝的獨子。如果是這樣,那麼這個獨子就是裴休大人唯一的小心肝了。父子情深,又是一個特別寶貝的小心肝竟被送出去出家,豈不是等於割裂了裴休大人的心肝嗎?怎能不痛心而悲戚呢?尤其是一個既英俊又聰明、活潑可愛的十餘歲的少年郎,送去出家,就難得見面了,怎能不觸境生情,心痛含悲落淚?這可說是親情至性,難捨難離,最感人的一幕了!

「朝夕應當種善根」,第一句詩偈是裴休大人透露他本人送子出家時的情懷和感傷!這以下的三句是給他出家公子的訓示。也是為父親的,交給他公子出家的功課。他這種作法,如同普通家長一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情懷。裴休大人希望他的兒子成為一代高僧或「佛門龍象」,所以要給他指定每天應作的功課,不能懶惰,不能空過。

「朝夕應當種善根」,「善根」的善字,在佛法中指的是「勝義善」,為一切德行的代號,是超越世間的善行。也就是佛經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那種善,是與菩提心相應的善行,所以稱「勝義善」,不是世間上一般染汙性的善行。

勝義善,佛法有時也簡稱「善根」。因為這種善行是一種有機性的不斷地成長中的善行。它像一株枝繁葉茂的果樹,強壯、高大,根深蒂固,縱使是狂風暴浪也推它不倒,這種善已經生根了,不動搖了,所以稱作「善根」。

例如:戒定慧三無漏學,是出家弟子必須修學,必須培植的善根。戒行持得嚴謹、認真,戒樹就會高標茂密,婆婆娑娑,強壯有力,到此地步,什麼風浪都不能動搖了,佛法稱他們為戒根、戒力。如俗語說:「因財起盜心,因色生淫念」,持戒清淨的佛弟子,就不會動這種惡念了,戒能「防非止惡」,志在潔身自愛,是鞏固一切德行的基石。防非止惡,就是惡門緊閉,密不通風,惡念惡行,永遠驅於門外,不許進門,如堅強的國防武力,金城湯池,敵人多麼強狠也攻不進來。同時,戒不獨是驅惡於千里之外,永閉惡門,而且另一好處是善門大開,招財進寶,善行善根,好像豬籠入水,湧湧而來。

關於定無漏學,因戒無漏學對於德行的奠基做了大量的工作,給定無漏學鋪了平坦的道路,定無漏學只要躍馬揚鞭,便可以無罣無礙地馳騁於康莊的菩提大道了。因此楞嚴經才有輕鬆的說「因戒生定」。因為如果戒行不好,定功根本無法建立。因為戒行不好,煩惱障會把你弄到心亂如麻,心猿意馬,不是昏沉,便是掉舉,片刻也安靜不下來,如俗語說:「不是閒人閒不得,閒人非是等閒人」,定個什麼?同時,業障也把你纏得緊緊的,終日都沈淪在罪業的深淵中跳不出來,怎能修定?現在好了,由戒無漏學修成之後,煩惱障解除,業障截斷,定路平坦,可以自由自在地前進了。

定無漏學也是一切德行,一切善根的重要基石。它的重要作用是把一切善根、一切善行,固定下來。惡行固定截斷;善行安定前進。如四善根一樣:「一、已生善令增長;二、未生善令生;三、已生惡令斷除;四、未生惡令不生」。這關於惡的永斷;善的永續,這四大任務都要定功的鼎力支持才能成功。所以定無漏學,不論從善根的培養上,或佛果的奠基上!它都發揮很大的護持和捍衛的作用。如佛果上的不可抗衡的大雄無畏,都與佛的金剛大定或楞嚴大定有關。定與戒一樣,根深蒂固之後,叫「定根」,發揮捍衛力量時叫「定力」。

至於「慧無漏學」,更是最重要的善根,出家弟子更要努力修學和栽培。慧無漏學可說是一切善行善根的龍頭,智慧如眼目、如明燈,沒有智慧,可說是一事無成,無燈光、無眼目能做什麼呢?如生盲什麼都看不見,也如黑夜沒有明燈,一團黑幕,無方向、無目標;有了智慧如有了眼目、有了智慧如明燈高照,方向對了,前途明朗,何去何從,可以自由選擇,安全可靠,不用擔憂了。

佛果上的大功大德的宏偉事業-六度萬行中,為莊嚴佛果的福慧事業,竟被評價為「五度如盲,般若(智慧)如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六個得力的助手中,這五個兄弟都是盲公,無力辨別方向,不知何去何從,只有老六-智慧這位小弟才是明眼的指導者。五兄弟都靠般若波羅密這位排名第六的小弟作指導,才能知道「三輪體空」才是正確的布施;如何持戒才是如法如律的清淨解脫戒;如何忍辱才是不著相的忍辱;如何精進才是正精進;如何修定才是正修定等。總之,有般若慧作配合指導之後,六度都變成六波羅密了。波羅密就是究竟圓滿到彼岸了,三學中慧學是龍頭,有它才能究竟圓滿,可見三學都是重要善根,三學都應同等重視,不可偏廢,尤其是三學的龍頭「般若(智慧)」,更應加倍精進加倍修學。

裴休大人對他的兒子提出「朝夕應當種善根」,就是要他出家的兒子日夜都要勇猛精進培植善根,「應當」字語氣很重,等於嚴格規定。因為廣植福田,培植善根是出家人的分內事,要日夜努力趕工,不可空過!因為他的兒子是公子哥兒出身,過慣養尊處優的生活,怕他不知愛惜光陰,精進道業,才來個嚴格規定,要他出家之後,日夜都要行道,持戒習定修慧種植善根。

「身眼莫隨財色染」,「財色」就是錢財;色是男女情欲。財富與男女色情,幾乎是人類貪戀最重的污點,孔子有「食色性也」的教示,把色欲與飲食視為是人的天性。佛法把六道有情劃分為三大類別,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有情,包括天、人、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在內。高級的天、人乃至低級的昆蟲、螞蟻在內,這大批廣泛的有情類,它們的受生皆是由媱欲而正生命。因而它們皆有性欲的貪戀,所以它們均被歸納為「欲界」,是貪戀性欲的一類有情。其餘的「色界」「無色界」有情,生活在高深的禪觀中,以「禪悅」定樂「為食」,不靠物質的粗重生活、生理的結構也「脫胎換骨」,才擺脫了污濁的性欲生活。

總之「財色」觀既是人性之常,初學出家的青少年難免不受到世俗惡習的影響,引起衝動貪戀,但貪戀財色卻是出家的靈修生活的最大勁敵。財色的世俗貪戀濃來,清淨的出家道念就淡了,如明暗不能兩立一樣,明來暗滅;道念生,俗念滅,不許兩立。若是出了家仍然是念念不忘財色,那你這家就出不成,或者只是身出家心未出家,只是掛名出家的「光頭俗漢」,這家就出得沒有意義。所以裴休大人警惕他的公子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出家人,要把    戒行持好,要保持三業清淨,六識身心都要專注在道業上,六根的身體眼識不要隨著財色的引誘而受到污染,傷害了清淨的戒行,擾亂了心神的寧靜!古語說得好:「寧動千江水,莫動道人心」。意思是說,即使攪動千江水所要花的那麼大的力氣,攪動之後,即使徒勞無功,還不至於造成太大的傷害!可是若是對一個道心很好的修行者,你使他動了惡念,退了道心,罪過就大了!因為你使他退了道心,等於焦了菩提芽,斷了菩提根,罪過就大得非同小可!因為如果他修行成佛,將來到處弘法利生,到處救度眾生,其功德還可限量嗎?相反的,因你使他退了道心,斷了佛種,造成這麼大的損害,其過失還算小嗎?因此,古人警惕「寧動千江水,莫動道人心」!

裴休大人要他的公子「身心莫隨財色染」就是要他「守口攝意身莫犯」,這就是怕他的道心不堅,為境所動,退了道心,佛果難成,那就功虧一簣了!

「道心須向歲寒存」,人們普遍歡喜的是趨炎附勢,那兒熱鬧就向那兒跑,特別是熱中官場的人,當你升官發財了,你的府第就車水馬龍,奉承的人川流不息、熱鬧非凡。真是「貧在路邊無人識,富在深山有近鄰」!像蒼蠅逐臭,漫天飛舞。一旦摜了紗帽,前呼後擁的人群,突然失蹤了,門可羅雀了!人情冷暖,隨著時節因緣而膨脹而退潮!

出家人的生活恰好相反,從來就不熱中這些,不趨炎不附勢,從來就不隨寒暑表的水銀針漲落,恰如裴休大人所說那樣:「道心須向歲寒存」。這正是我的人生規範,道心永向歲寒存,逕拜歲寒三友的「松竹梅」作老師,向它們學習。縱使有機會生活在和暖的春天,風和日麗,百花怒放,風光無限,也不敢自滿或大意!「居安思危」,是出家生活應有的概念,因為如此,你會小心,不敢放逸,道念也會因此提昇。如淨土宗的宗師印光大師那樣,在他的雲房經常高掛著一個幾尺大的「死」字,目的在自我警惕,死已臨頭,還不及時努力進修道業,還敢空過嗎?死已逼近,若是隨便空過,福慧雙修的事業,便沒有機會了!這樣不斷地自我警策,道念自然增長,業障也自告消除,這便是「道心須向歲寒存」的本意。

~待續~